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066|回复: 3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夜深,只听见内心的声音。。。白粥馆小故事更新【藏在窗户上的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20:3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果果小盆友 于 2014-3-6 09:46 编辑

补:突发奇想,每天晚上来更新一篇小故事。
每天大概有点困难,那么就尽量吧。


这篇文章的戒嗔小师傅写的。
我喜欢他的文字,淡淡远远沉稳幽默的文笔,是喧闹的尘嚣里找不见的宁静。

戒嗔师傅是个小和尚,年少时被送上山,一直呆在深山小寺庙里。偶尔下山去镇上,十天半月写点小故事或者小文章领悟生活,顺便发在博客白粥馆里。
这是前言。
用以区别那些只念经诵佛却离生活本质太远的‘伪和尚们’。

转发只是有点感慨,
我想说的是:
那些路过匆匆或者安然淡定的人们,那些看似平静祥和的人们,或许,谁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年代,和属于他们的故事。
在形色不同的人们,在那些个相同的年代里,
我们每个人经历的,
都是别人不曾经历的曾经!
曾经给心里留下的烙印,以及那些随口说出淡淡的话,
你不曾体会的,
是那些刻苦铭心!


以下是文章原文:
白粥馆——属于我的年代(一)

犹豫了挺久,还是决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这可能是白粥馆里面最特别的一个故事,因为比较长,我会分几天连载完成。

  属于我的年代
  文:释戒嗔
  第一节
  人生就好像无数条纵横交错的道路,我们从属于自己的起点出发,在每一条人生的岔路口抉择着单选题,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单行道。不会有哪段人生平坦顺畅,但那些曾经悲伤的,欢笑的,温柔的,心碎的历程,都是属于我们的年代。

  智惠师父年轻时,是一个非常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那时候成分不好的人被称做四类分子,简单来说便是地主、富农、反动派和坏分子四种成分,到了文革的时候,四类分子又做了扩充,原先的四种人再加上右派,变成了黑五类。
  其实四类也好,五类也好,对师父来说,区别都不大,因为都回避不了师父地主子女的身份。
  命运很奇怪,无论你是否接受,它都会把许多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带给你,就像这个带给师父曲折人生的地主子女身份一样。
  建国时对于地主成分的认定,有一个时间界线,时间截至到建国前三年,也就是说,在一九四六年以前,不管家里有多么富贵,都无所谓,只要一九四六年后是穷的,便不会把你的成分划定为地主。
  师父说:自己的父亲好赌,原本以他的败家的速度,到不了四六年,家里便可以变成贫下中农了,可惜师父的母亲却没有政治远见,常常为了师父父亲赌钱的事情与他争吵。
  最终师父母亲带着师父和师父的哥哥小三一起离家出走回到了家乡,还用自己的积蓄和嫁妆购置了一些田产作为今后生活的投资,便是这些被师父母亲基于厚望的土地,最终成了她被定为地主成分的重要依据。
  师父说,在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母亲买地面积最多只够划定成富农,可惜在江南三十亩田产便足够成为地主了,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


  师父童年印象最深的一天,便是土改工作组来交接财产的日子,那一天师父流了许多汗。
  因为母亲听说要没收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从劳动人民手中剥削来的财物,所以母亲早早的便把过冬的衣服穿在师父和小三的身上。母亲的想法很简单,穿在身上的衣服总不能扒走吧。
  对于只有七八岁的师父来说,那天的情形已经很模糊了,能记得的只是自己和小三在天气尚热的初秋时分,穿着棉袄站在墙角边看着工作组的人来来回回的搬东西,而小三和自己则在不停的流汗,不停的流汗。
  师父每次说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都会忍不住笑了,其实那天工作组的人并没有拿走家中的衣物,但是现在想起来母亲的想法还是比较策略的,毕竟家里的东西,那些人都有可能搬走,但是两个地主家的狗崽子是决计不会要的。




  地主成分的划定,是师父人生里遇到的第一个转折,在这之前,家里虽然算不得大富贵,但是吃穿还是没有问题的,但自那以后,生活便一落千丈了,土地收归了国有,就连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居屋也由政府分配了几间给成分好的同乡。
  师父和哥哥小三都在镇里的小学上学,学费并不贵,但对经济窘迫的家庭还是很大的负担,小三上到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师父母亲决定让师父和小三退学回家了。
  在学校里,小三是突出的优等生,对于他的退学,班主任很惋惜,其实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免除学杂费的,老师也帮小三和师父申请过,只是最后批准申请的只有贫下中农子弟。


  母亲告知师父退学消息的时候,特意让小三把家里打扫了一下,母亲说,万一等会弟弟发脾气在地上打滚,衣服也不会弄的太脏了。
  师父说,事实上之前的自己是不太喜欢读书的,他在学校的成绩也属于很不稳定的那种,有时候考的特别差,让老师一度以为要留级了,但到了下一次又突然名列前茅了。仅从退学回家这件事情的本身来说,师父原以为自己不会太失意。


  离开学校那天的情景师父一直记得,师父拎着个小板凳跟在小三的后面,从校园里穿过。那个年代学校的设施很不完善,即便连正常的桌椅都没有配备完整,那个板凳是师父自己带来的教具,可在那一天,它和师父一样,都没有留在校园里的必要了。
  有很多双眼睛从教室里望过来,厌弃的眼神并不多,更多是属于儿童懵懂的茫然,还有同情和怜悯,那一刻,师父不知道怎么就被那些熟悉与不熟悉的还含着关怀的眼神灼伤了,师父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是可怜的,早几天亏欠着的眼泪便流了下来。
家里的生计,主要是靠母亲在镇上的刺绣厂接了一些刺绣活来维持,只是母亲的身份自然是没有资格成为刺绣厂的正式职工,产品都是计件的,做多少支多少工钱。
  因为收入微薄,师父母亲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小货摊,小三和师父不上学后,时间也多了不少,有时候可以帮忙看摊送货。
  师父说,那种不用上学的喜悦再也没有出现过,反而是有时候见到同学放学经过,便会慌忙的低下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仿佛自己不是被遗弃了,而是做了错事一般。


  镇上有时候会把地主分子集中在一起开会,差不多有一二十号人,师父的母亲也是其中一员,主持会议的干部时不时会换人,但每次都会有一个中年的粗壮妇女,厉声的训斥人群中的每一个人,有时候还会让一些地主分子跪在场地中间。
  和其他地主分子子女一样,师父和小三时常站在围观的人群中远远的望着母亲,她总是没有表情的站在队伍里面,似雕塑一般望着人群。
  师父的母亲有过一次失态,那是因为她在人群中看到了师父和小三,母亲惶恐的神色,是师父从来没有见过的。
  没有人提起那次相遇,但那以后师父和小三学会了隐藏,每当母亲的目光望过来的时候,小三便躲在前面的大人身后,而师父会把头埋在小三的背上。






今天分享完毕。明日续。

沙发
发表于 2012-3-2 16:02:2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板凳
发表于 2012-3-2 20:04:11 | 只看该作者
..年代......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2:32: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师父曾经以为自己这一生便会这样一直那样走下去,就这样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如果顺利,自己或许会成为一个游走于乡间的小贩。
  但是师父命运的转折再一次来临了,不过这一次,比师父所预想的要好上很多,这一年,母亲的弟弟也就是师父的舅舅和母亲建立了联系。
  舅舅在延安工作过几年,后来去了省城工作,至于职务,对于小镇的居民来说,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高级职位。师父的生活自此有了好转,舅舅每个月会邮给母亲十五元钱作为师父和小三上学的费用。
  师父说:因为我是被迫离开校园的,所以后来我比同学们更爱读书,课本对于我的用途,不再是挡着脸睡觉的工具,不再是随意撕下来折纸飞机的道具,也不再是和同学打架时候敲他们头的武器。
  师父成绩虽然及不上小三,但在学校里绝对算的上佼佼者。

  人生往往是意外叠加而来,一九五八年的时候,小三高考落榜了,小三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即使在最好的中学里,他也是名列前茅的,很多人对小三考试失手而落榜感到惋惜,而事实上,小三的命运并不是在考场里改变的,早在小三进考场之前,他的学生档案里面便因为家庭出身被加上了“不宜录取”的标签。
  也就在那一年,师父的母亲病逝了,而舅舅也被调动去了边疆。
  舅舅临走的时候替小三在省城谋了一份工作,师父也一同跟着小三去了省城。
  师父在省城上了高中,原本师父并没有继续上学的打算,他想早点出来工作,也好减轻舅舅和小三的负担。
  可是小三很坚持,他希望师父可以继续自己没有完成的求学之路,师父说,现在想来小三的坚持并不理智,因为师父和小三那时候都不知道,那只是条灰暗的路,它早早的就被人加上了黑色烙印,那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痕迹。
  师父最后选择继续读书,并不完全是因为想学习爱学习,因为从那一年开始,粮食变的很紧张,如果工作了,那么国家计划分配给师父的粮票就会按社会青年分配,一个月是二十三斤,可如果继续上学,国家规定给学生的粮票是三十二斤,多了九斤粮票,可就是吃的饱和吃不饱的差别了。

  师父说,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挺不错,不过对于上大学,师父却没有奢望,毕竟连小三这么好的成绩都落榜了,何况是自己呢?
  只是最后师父出乎意料的考上了大学,师父后来分析说,可能是那一年,政府对招收成分不好学生的限制放宽一些吧。
  很多年以后师父听人说,在当年招生的政审会议上,曾经有人激烈反对过录取他,有位老师说“剥削阶级是不甘心死亡的,他们还在千方百计的寻找继承人,这个学生虽然是高分考生,但剥削阶级子女从小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世界观容易出大问题,我们的大学不应该给剥削阶级培养继承人。”
  最后一位和师父舅舅相识的老师替师父说了好话,他强调师父的社会关系不错,家里也有人为共和国做过贡献。
  学校最终决定录取师父,只是不能分配到涉密的专业。

  师父说,可能和人生的经历有关,我自小便觉得生活没有太多奢望,但是小三却一直充满着希望,小三说,在黑夜里,我们察觉不出白昼的迹象,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那一缕光亮就在夜色的尽头。
  小三的话,师父一直觉得很疑惑,但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天,师父忽然感到了这种希望,这是师父和小三人生路上遇到的又一次盘旋,两个人从幽暗的旅程中跌跌撞撞的走来,前路第一次照来了这样的光亮,师父说,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可以是一道虹桥,红橙黄绿都可能出现在脚下。

  师父去学校报道的那一天,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小三结婚了,那是小三特意挑选的日子,嫂子是同乡的一个地主子女,师父和小三的婚事曾经是师父母亲生前最担心的事情,那年头的人家,结婚找对象首先要看的便是家庭出身,家庭成分差的女孩,情况还好点,她们总会竭尽全力的嫁给工农子弟,如果对方不在意成分,哪怕对方的经济条件差些或相貌不佳,都不成问题了。可男人就不一样了,即便女孩本人不在意,对方的家长也不可能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
  小三的婚礼很简单,宾客只有几个小三要好的同事,双方的亲属来的很少,长辈们大多都不在了,参加的只有嫂子的婶娘一个人。
  那天的小三打扮的很帅气,这么多年以来,师父头一次见到小三穿没有补丁衣服的样子,平日里小三就是把他那几件补丁加补丁的旧衣服换来换去的穿。
  小三的新郎装是一件绿色灯草绒布料做的衬衫,衣服的布料加工钱花了接近二十块钱,差不多是小三大半个月的工资。
  不过师父当时觉得虽然布料崭新笔挺的,但做工却很一般,怎么看都不那么合身,感觉是小了一号,穿在身上紧紧巴巴的。
  酒席散去的时候,小三把师父送的很远。一路上,师父对小三说了好几次,这是你的新婚日子,你应该守在嫂子身边,可是小三还是执意要送。
  分别的那一刻,小三把身上的那件灯草绒衬衫脱了下来,披在师父的身上,师父慌乱的想把衣服塞回他的手里,毕竟小三才是今天主角,这件花费了小三大半个月工资的衬衫不应该在自己的身上。
  小三盯着师父笑着。把衣服兜回师父的身上,然后一颗颗的把纽扣替师父合上。
  小三说:“我的弟弟,明天就是共和国的大学生了,以后会成为最优秀国家栋梁,当然要穿着最好看的衣服去迎接他的新生活。”
  师父一度以为做事沉稳的小三,也有失误的时候,至少在结婚日子里,他犯了一个错误,他裁剪了一件昂贵但不合身的新郎装。
  但那件衣服服贴的穿在师父身上的时候,师父才知道,小三原来没有犯错,一切都是在他的筹划之中。
  小三在他的新婚日子,穿着一件满是破洞的汗衫,在师父的视线里渐渐走远。他是师父这一生中见过穿着最寒酸的新郎。
  小三和师父分手的那条路,是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小三走了很远后,忽然停了下来,远远的望着还留在原地的师父。
  那天晚上的月光很亮,但距离太远,师父和小三不可能看清楚对方,甚至连对方的动作也看不清楚,小三站了一会,终于转身离去了。
  师父说,在自己的记忆中,常常有着小三转身时的画面,小三的面容清晰,一脸的笑容。师父知道这画面并不是在自己视线里出现的,只是他能确定这个瞬间一定发生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2:35: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学习的压力对于高考成绩比同学们高出一大截的师父来说并不算什么,反而是经济上的压力让师父有些吃力。
那时候的大学,会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金,金额是不相同的,各校自己评定等级,师父的学校最高的等级一个月可以拿到十三块,最低的也有八块。
师父也申请了助学金,虽然最终只是拿到了最低的一档,但这笔钱也足够让师父兴奋了。上大学之前,小三让师父写了封信给舅舅,让舅舅不要再寄钱了,小三觉得他一个人是可以负担师父的。
舅舅回了信,过问了一些学习的事情,也同意了师父的建议,舅舅的收入虽然高过小三很多,但负担实际不小。他要资助的晚辈并不只是师父和小三。
师父拿到了信,却没有给小三,只是告诉小三,舅舅打算继续资助师父读书。
师父选择对小三说谎,其实有不得已的原因,那时候小三刚刚结婚,嫂子刚从外地过来,不可能那么快有收入,因为师父的缘故小三的工资也一直用的紧巴巴的,一点积蓄也没有,如果小三继续支持师父读书费用,那他的日子怕是比从前还不如。
师父筹划着自己在大学里的支出其实并不多,如果吃的差一些,一个月八块的助学金说不定够了,至于其他的支出本身也不多,在课余打点零工应该够了。
可惜师父的计划没有赶上变化,那一年正处在饥荒年份的恢复时期,毛主席忽然在北京发了话,要求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各地的学校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落实了,原本学校食堂经营形式有了改变,学校开始规定统一收取伙食费,吃饭也不再是各吃各的,而是按班级集中在一起吃。至于伙食费每人要按规定要交十三元一个月。
师父没有自己的困境告诉小三,因为他觉得如果规划的好,应该可以学习和勤工俭学兼顾的。
师父课余做过许多零工,比如按计件的去做鞋底,卖冰棒,还有去捉喂小鸟吃的虫子。不过因为要兼顾学习,所以一些连续性强的活,比如建筑工地的零工这样的就不能参与了。
日子虽然过的艰难,师父却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师父知道只要把最艰难的日子挺过去,好日子便到来。那年代大学生毕业生可是高工资,毕业转正后便能拿到五十三块一个月,而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也不过只有三十多的工资。
师父做零工的时候有一个伙伴叫做普生,普生和小三同住一个院子,是小三的同事,但不属于正式的职工。
普生的小名叫小四,而师父的小名叫小五,只是普生的年纪比师父还要小上一岁,所以,有时候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相互之间的称呼往往很混乱,因为小四叫师父五哥,而师父则叫他小四弟。
小四的父亲是右派,家庭环境比师父和小三的条件更为糟糕,他的母亲身体不好,自己做临时工收入又低,所以小四时不时的在社会上留意点活。如果遇到适合的工作,小四也会叫上师父,当然小四也知道师父的情况,在小三的面前,也会保守师父四处打零工的秘密。
小三发现师父在外面做工的那天是个周末,这天本是师父那段时间最开心的一天,那天火车站里运到了一批东北松木,这批木头的属于市里的一家工厂,因为要的急,厂里负责取货的人开了非常高的工钱,如果两个小时可以把松木搬完,便可以拿到三块钱的工钱。
小四告诉师父这个活的时候,师父心里开心的不得了,要知道以前在工地上替别人搬砖头,一天也不过八毛到一块的收入,而现在只要两个小时,便可以拿到以前三四天的收入。
不过搬货的难度却比师父预想的要大,有一根木头从车上取下来的时候,重重的砸在师父腿上。
师父说,其实木头砸在腿上的那瞬间,自己的腿便受了伤,只是三块钱工钱的吸引力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直到货卸完,拿到工钱后,师父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不动了。
师父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查看自己的淤青的腿,却发现小三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自己身边。
小三走到师父面前,怔怔的看着他有些红肿的腿,眼圈忽然红了。师父顿时慌了神,因为从小到大,除了母亲去世,师父还从来没有见过小三流眼泪。
那天,小三用他借来的自行车把师父推去了宿舍,那一路小三有很长时间背对着师父,即使和师父说话也不回头,师父知道小三一定是满脸的泪水不想让自己看见。
那以后,小三每个月都要给师父五块钱,师父也不敢拒绝,所幸嫂子找了一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多少也补贴了一些生计。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2:38:3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在学校里,师父常常觉得孤独,虽然那一年对于成分不好的学生招收有些放松,但是整个年级里,有着家庭出身问题的人还是少数,像师父这种出身的人,一个班也不过几个人。
出身好的同学们还算友善,没有特别歧视师父,但他们常常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优良出身的骄傲情绪,还是让师父对他们友谊望而却步了。
在因言获罪现象严重的时代里,师父和其他出身不好的人一样,渐渐的学会保护自己最佳的方式,那就是将自己的心封闭在冷漠外表里,不管它其实多么的年轻躁动。
在学校的第二年,师父认识了一个叫梅芬的女孩,梅芬是同校的学生,比师父低一届。
师父记得第一次见到梅芬的时候,梅芬站在校园里的一棵叶儿枯黄的老树下,她用手遮挡着树梢里透下的阳光,望着远处枝头嬉闹的鸟雀微笑。师父就是在那一刻被那两个酒窝和那双带着笑意的大眼睛吸引了。
那个年代有一种特有的写作文方式,大抵是这样过程:某年某月某日,我遇见到了某一件有些艰难的事情,我很努力,可最后却不免失败了。就在我准备放弃的那一霎那,我想起来了毛主席,于是我的内心翻腾了起来,斗志又回到了我身上,我决定再次向困难迎难而上,最终在战无不胜的毛主席思想指导下战胜了它。
师父说自己就非常擅长这种写文章方法,并且很受老师喜欢,老师还夸奖师父说,文章中师父想起了毛主席的时候,用翻腾这个词来描述一个曾经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而最终被鼓舞了的少年,是非常不错的用法。
实际上,“翻腾”这个词是师父报纸上学习来的词汇,对师父来说,“翻腾”更像一个形容词而不是动词。至少在师父心中还没有真切体会过那种激荡。
只有见到梅芬时候,师父才真正的懂得了,什么叫做:“我的内心翻腾了起来”。
梅芬的家境不错,她的父亲是学校里的职员,母亲同样是国家干部。
师父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自己和梅芬天上地下的悬殊。师父努力的克制着、回避着与梅芬有关的任何事情,师父期望有一天,梅芬与人生中一切曾经发生的许多事情一般,在记忆里渐渐模糊,直至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回忆。
但人生却永远没那么简单,时间并非无往不利的利器,很多事情就像酒一样,时间长了反而浓郁了。
师父曾经因为克制不住的思念而苦闷,他甚至怀疑有一天自己会在烦恼中死去,但这一天最终没有来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麻木,一种对现实妥协的麻木。
在那个时代“人定胜天”这句话曾经说的很响亮,而事实上,师父认为这句话并不那么现实,因为在很多时候人的命运是无法掌控的,就像飘荡在天地间的花瓣一样,如果命运的风不眷顾,花瓣永远也到达不了想去的地方。
但师父和梅芬之间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两人在不同的路上走来,被无形的手一点点推近,直至两个人的人生路重叠在了一起。
那不是一个可以肆意释放情感的时代,虽然学生间偷偷摸摸的恋爱还是挺多了,但谈恋爱在大学里是明令禁止的,那时候非常流行向组织向领导汇报思想,上级也非常鼓励同学们互相揭发别人的思想问题,但是揭发学生之间恋情的并不多,可能在公众的思想中都觉得揭发别人的政治动向问题属于思想上要求进步,如果揭发别人的恋情那就属于人品不好吧。
学校也严惩过谈恋爱的学生,比师父高一级的一个同学便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被退学回家了。据师父所知,那位被退学的同学成分和家庭背景都非常突出,也正是因此那位同学把私生活相对高调了,最终导致到学校的领导不得不采取了严厉的处罚。
师父与梅芬之间远远没有到那种程度,两人间只是有一种默契,一种没有语言的感知。
发现了两人之间这种默契的是梅芬的父亲,在上大学里的前两年,梅芬的父亲对师父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梅芬的父亲不是一个对政治特别看重的人,对于学习成绩好且又内向的师父会多关照一些。
梅芬的父亲找了僻静的地方和师父单独的谈了一次心,内容可想而知,自然是要师父知难而退。
师父从没有抱怨过梅芬父亲的态度,因为这是属于那个时代本能的态度,无关品行,无关道德。
师父开始刻意的回避着梅芬,对于师父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在相逢的时刻漠然离去,而是用力牵扯着心中的引力,即便撕裂着也不敢放手,不能放手的痛楚。
小三的家是师父唯一可以直视情感的地方,虽然对于梅芬的事情,师父也没有和小三提过,但在师父二十三岁生日那天,还是在酒精的驱使下放肆的痛哭了。
师父总是想起和梅芬在路口相逢的场景,在师父近乎零度的表情下,梅芬从热切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神情。重创着师父外人无法琢磨的内心
在无人的小路上,师父哭着问小三,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弥补我们在出生前就犯下的错?
小三没有回答,只是搂着师父,用力的搂着。
师父说:小三谨慎的个性,本该早已打断自己无知的言论了,可是那天小三没有,只是用自己的体温一点点温暖着受伤的弟弟。

明天继续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2:21: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一九六六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到了,对于师父来说,虽然这一次比以往的那些运动显得更激烈一点,但实际上对师父的影响不大,毕竟师父早以习惯了自己身份带来的种种差别。
学校里开始不上课了,校园里贴满了大字报,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任务,大字报反而成了作业,比如师父的学校便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五张以上大字报的任务,大字报的内容不限,不过一定要以深入揭发为目的。
为了这事,小三特意往学校跑了一趟,嘱咐师父不可以随便写身边人的大字报,小三担心师父把握不住时局,犯了错误,其实小三是多虑了,师父很清楚自己没有这种政治资本,自然不会去招惹这些无端的是非。小三和师父分享了不少大字报的技巧,既然不能不写,那批判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寻几个北京那边倒霉的文人写上几篇,这样即交了任务,也不会伤害到别人。
政治的严寒比想象中更冷,街头巷尾对政治上的坏分子的批斗几近疯狂,有一次,师父和小三在校园看到红卫兵们批斗一个老教授,唯唯诺诺老教授被围在一群愤怒的年轻人中间,而老教授的儿子则被迫念着与父亲划清界线的承诺书。
那一整天师父的心情都不好,老教授的样子让师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当初被批斗的样子,可能他的遭遇比自己的母亲更加不如,至少当年的母亲还有小三和自己在她的身边,而他却只有一个无情的儿子。
不过小三说,那位老教授心里不一定真的难过,也许我们都无法读懂他内心的释怀,因为亲情永远不可能通过宣告的方式划清界线,如果因此可以保护自己的亲人,又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师父很害怕去想小三说的话,因为他不相信老教授没有刺痛的感觉,就像当年自己的母亲看见小三和自己后所受的伤害一样,也许亲人带来的伤害比别人来的更痛。
并不是每个同学所写的大字报都像师父写的那样无关痛痒,那些根正苗红同学们开始矛头瞄准了学校里的老师们。学生中开始流行写一种大字报,就是由一两个同学起草揭发老师的大字报,然后征集全班同学的签名,以壮声势。
遇上这种征集签名的大字报,师父也只得在纸上签上自己名字,虽然签了也可能得罪人,但是当场拒签必然会留下不热情参与革命的证据。
临近中秋节的时候,师父要好的一个朋友给了师父几块月饼,虽然已经不再是饥荒年代,但是粮食还是最贵重的礼物。
师父把月饼藏在柜子底下,打算过些天带去给小三的儿子东东吃。那一年,东东两岁半了,胆子小很怕生,但是对师父亲热的不得了。
师父说,或许是自己和小三有着极其相似气息的缘故吧。
那几天,事情特别多,师父怕月饼被同学们发现了,那时候如果请他们吃自己也舍不得,不请又显得小气,师父把月饼藏的深了,最终连自己也忘记了。等师父想起来的时候,月饼好像有些变质了。
师父觉得挺可惜的,只是也觉得把月饼带回去给东东已经不适合了,便自己吃了。
事实证明,师父对月饼变质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二天,师父肚子开始作怪,一整天去了无数次厕所。
就这样,师父错过了在一张同学写的大字报签名的机会。
等师父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同学已经把签满名字的大字报贴了出去,师父有些难受,因为同学们征集了那么多的签名,却没有等他。
师父知道即便自己与同学们的关系还算不错,但是骨子里他们还是瞧不上出身不好的自己的。如果去厕所的人是其他背景无暇的同学,或许他们就多等一会了。
师父难受之余还有些害怕,毕竟有些担心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自己没有在大字报上签名,这事一旦深究,说不定会带来麻烦。
不过师父多虑了,那张大字报只不过放了几天,便被新的大字报遮盖住了。而这事带来的后果很意外,因为大字报的内容是检举梅芬父亲的思想作风问题,那以后一直对自己心存芥蒂的梅芬父亲开始对师父另眼相看了。
师父说,差不多是二十年后,那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了,梅芬的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医院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师父去看他,梅芬的父亲拉着师父的手还在感慨着这事。
梅芬的父亲说:王听轩,你知道我当时在看那张批判我的大字报的时候,心里有多感慨,我曾经那么对待你,可是在最关键时刻,你却没有在大字报上签名,我数了人名,全班只有你一个没有签名。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把女儿托付给你,一定不会是错误的决定。
师父说,在那一霎那,自己的心里挺不好受的,虽然从头到尾都是梅芬父亲自己产生了误会,但是自己也是刻意隐瞒真实的情况。
师父纠结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把实情说出来,事实证明师父的决定是正确的,梅芬的父亲后来恢复的挺好,如今九十多岁还健康的活着,这事说来也挺惊险,如果师父当时坦白了事实,梅芬的父亲很可能当场就过去了。
父说,自己一直觉得人生很奇妙,即便是冰冷的时节一样会感到温暖,或许人生就像小三所说的,四季并不始于春季,因为在寒冷且看不到希望的冬季,生命便开始在冰层下孕育。即便在不属于我们的年代,我们看不到、寻不见藏在角落里的希望,但它却从没有消失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2:25:41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小三曾经对师父说过,如果要坚持到希望到来的时刻,便一定要学会和这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捉迷藏。
小三说:如果不想被人找到,我们便要学会低着头,如果这样不行,那我们便要懂得弯下腰,如果还是不行,那我们必须学会爬在地上,不要觉得自己在忍辱偷生,我们只能伏在距离地心最近的地方聆听着春暖花开的声音。
对于未来师父很迷茫,因为即便希望永存的夜色中,漫长的等待一样足以让希望与爱迷失。师父相信小三描绘的未来也许会出现,只是不知道要等待多久!
只是生活虽然谈不上圆满,但日子确实是一天天的向好的方向发展,到了一九六九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虽然依然在进行中,但由于中央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指导意见,最最动荡的日子仿佛已经过去了,虽然街头还时有武斗发生。
师父应该是一九六七年毕业,但是由于学校里都在停课闹革命,师父滞留了学校一年多才毕业有了工作。毕业后虽然没有转正,但师父已经有了四十三元一个月的收入,一直以来最困扰师父的经济问题,已然大大缓解了。
师父和梅芬有时候也会争执,不过多数吵完之后,梅芬都会跑去向小三或者嫂子诉苦。
这种时候,师父也不会太紧张,因为梅芬去找小三,至少说明她把小三和嫂子当成自己人,也说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只是属于可以调和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小三常常会说一些师父小时候的趣事给梅芬,梅芬很感慨小三和师父之间的感情,她有次很好奇的问师父,小三和师父之间难道从来没有闹过矛盾吗?
其实怎么会没有?即便再好的兄弟,儿时也不免有打打闹闹的时刻。不过小的时候,师父的个头小,即便小三再三忍让,师父也很难占上风。
所以,每次争执的结果都是以师父哭哭啼啼和小三再三安慰作为结束。
师父说,小时候的自己特别幼稚,再次吵架结束,即便已经不生气了,还会很长时间不和小三说话。后来师父和小三约定,如果自己不生气了,便会把自己的鞋带松开,这样就表明,小三可以把去找一些玩具呀,食物呀来诱惑师父,同时请求和解了。
师父每次想到幼稚的自己都会忍不住笑,当然自己和小三之间约定是万万不可告诉梅芬的,要不梅芬以后又多了一个嘲笑自己的理由。
小三曾经很担心,师父不沉稳的性格会在运动频繁的岁月里犯错,所以,小三最常和师父说的话,就是告诫师父小心谨慎。
事实上师父说自己并不是毛躁的人,可能在小三的心目中,这个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弟弟永远都是一个有些幼稚毛躁的小孩子,师父也从来没有想到会出事的人是小三。
那是六九年的冬天,嫂子过来报信的时候,小三已经被人抓了起来。
嫂子说,小三早晨上班后就没有回来,后来和小三同办公室的小四告诉嫂子,放在小三座位上的毛主席石膏像上,被人发现滴上了一滴墨水,于是小三被当成现行反革命抓起来的。
小三的消息让师父慌了神,损坏主席像无疑是一个大罪名,师父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小三弄脏画像后,不及时处理。师父想,或许是事发突然,所以小三没有来得及。
那是师父最无助的日子,人生注定有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抗争的,就像在水中央没有舵的小船,除了随风而行,别无选择。
师父一直期望奇迹出现,希望单位里忽然淡忘了小三,但刚刚上任的工宣队队长对小三的事情却上了心。
师父说:其实那位队长很久以前便认识小三和我了,他一直讨厌我们,这一次终于找到了机会。
工宣队队长说,小三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他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一个暗藏在人民群众中,妄图复辟的野心家。那位队长说,一定要把这样的坏分子批倒、批臭。
师父再次见到小三的时候,小三站在“现行反革命分子王亦轩的批斗大会”的会场中央。小三静静的站在那里,眼睛里流露出的平静与凌乱的头发和有些伤痕的脸庞并不相称。
师父和小三一起站在会场上,那是那么多天以来,师父和小三距离最近的一次,师父听见自己飘荡在空中颤抖的快要不能辨别的声音
师父说:我生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感谢党和毛主席对我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我的哥哥王亦轩把墨水滴在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的石膏像上,这是对我们领袖的不尊重,我要坚决站稳阶级立场,和我的哥哥现行反革命分子王亦轩划清界线。
这份 “决裂书”,是批斗会的前一天,师父和嫂子一起商量出的。嫂子说:上次见到小三的时候,他悄悄告诉我,如果政治的压力大,可以和自己离婚,嫂子说,小三一定是希望这种方式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如果你因为倔强,不肯和他划清界线而受到牵连,甚至丢掉了工作,那么有一天即便小三没事了,那他也会为了此事自责的。
师父记得小三说过的话:亲情永远不可能通过宣告的方式划清界线,但是当师父念出那几句话的时候,还是被阵阵侵袭的痛苦缠绕了。
那是一种我们永生也不希望回味的痛苦,就像塞在瓶子里不断膨胀的悲伤,只会在内心中不停的冲撞,越积越多,越压越重,但无法释放。
师父说,自己下台之前,偷偷的望了小三一眼,小三漠然的望着师父,这是那么多年以来,小三第一次这样看着师父,那些曾经很多次很多次出现在这张脸上的微笑,不再出现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2:28:14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节
严格的说,一九六九年已经不是最坏的时代了,在文革来到的前两年,师父的学校里曾经有二十三个教师和职工选择了自杀,每次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师父总会觉得心惊肉跳,因为对于同样有出身的污点的师父来说,当然比别人更能体会这些悲剧中的压力,那种从高贵到卑贱的落差,足以毁坏任何的自信心。师父没有想到小三也会迷失在等待光亮到来的夜色中
小三离开的那天,天气好的异常,那是在连续的阴雨天之后突如其来的一个晴天,工宣队一位同志带来了反革命分子王亦轩畏罪自杀的消息。
师父见到小三的时候,小三静静的躺在一张狭窄的床上,见到小三之前,师父的心里一直存着希望,但直到师父怎么也叫不醒小三的时候,师父才知道,小三真的不在了。
师父说,小三出事以后,我一直叮嘱自己,可以难过,但是最好不要哭,因为哭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伪装都白费了。但是看到小三躺在那里的时候,师父忽然觉得自己错的离谱,因为自始自终,师父为自己找了无数的借口,却逃避了亲人间应该承担的责任,还一厢情愿的以为小三可以理解,能够接受。
师父说,自己不知道小三决定离开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但是知道在小三的手最需要紧握的时候,自己却绝情松开了。
师父睡了自己人生中最长的一觉,师父又梦见了儿时生活的小镇。
在每个节日来临的时候,小镇上照例会组织一些舞龙舞狮的队伍,那些队伍伴随着喧闹的鼓乐声在各家各户门口停留的表演。
只是自己家被划定为地主后,队伍经过师父家门口的时候,便会从直接绕过去,不再停留了。但这并不影响师父的观赏,因为小三会牵着师父的手,跟着队伍,跟着欢笑的人群后面奔走。
师父说自己在梦中见到了小三,只是这次小三只顾着自己一直跑一直跑,却不肯回头看一眼大声呼喊小三名字的师父。
师父醒来后,便再也找不到小三新婚那天送他的那件灯草绒衬衫了,后来梅芬听嫂子说,那件衣服随着小三一起走了,是师父在昏迷前从自己身上脱下来穿在小三的。
师父说,不晓得为什么,嫂子描述的那个过程自己怎么也记不清了,师父只记得自己伏在小三的身上,不停的对着小三说:“我没有,我没有,我没有。”
师父努力的想告诉小三,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和他划清界线,只是小三再也听不到了,小三的人生画面中,自己的弟弟永远定格在对着很多很多人发言的时刻。小三唯一听过的话就是:“我要坚决站稳阶级立场,和我的哥哥现行反革命分子王亦轩划清界线。”
师父始终找不到遗忘那段记忆的理由,也许人生会隐藏许多秘密,我们把不敢触及的记忆反锁在记忆的深渊了,以为打不开就不会痛。
师父更愿意相信那件衣服是小三自己拿走了。
师父对自己说,这很好,反正我不配。
师父体会到小三的经历是在几个月以后。
那天在小三身边的时候,那个当初建议把小三看管起来的工宣队长,一脚一脚的踢着爬在小三身边的师父,他喊着:王听轩,你在喊什么划不清界线,你这个欺骗人民群众的狗崽子!
师父说,混乱中可能我推了工宣队长,他倒在地上,只是在那一天他没有发作,而是愤愤的走开了。
工宣队长的怨恨在几个月后终于爆发了,小三生前住的院子里一位工人阶级的兄弟被放在院子里的铁锹绊了一跤,摔的挺严重。
有人说这把铁锹和王听轩有关,于是工宣队长说,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阶级报复。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2:31:38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节
师父说:在人生每一条岔路口,我们或多或少的面临选择,只是当我们太卑微的时候,选择权便不在自己的手中,命运会代替我们翻开一张张决定人生的牌,对我们而言,所能做的便只是走过去,不管道路上有什么。
师父在劳动改造的日子,会想起很多人,有梅芬、有嫂子、还有自己的侄子东东,有时候也会想念小三,但是他不知道小三愿意不愿意自己去想他。
师父走的时候,梅芬提醒师父,小三的畏罪自杀,并不是让家人解脱的途径,从某些意义上说,小三的离开只是一个默认一切罪名的过程。
师父知道梅芬说的没错,不管是嫂子还是自己,这一生都会背负现行反革命家属的头衔,永远没有改变的机会。
师父告诉梅芬自己不会“畏罪”自杀,绝对不会。
梅芬流着眼泪送别师父的时候,师父觉得很抱歉,因为一直以来师父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路上布满了冰屑与荆棘。但自己一直存在侥幸之心,甚至把原本不需要经历这种刺骨疼痛的梅芬引向了不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师父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以幸福的名义放弃亲情的人不自私吗?一个以爱的名义牺牲与拖累别人的人不自私吗?
不过师父觉得自己可以弥补,也必须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种种过错,当然前提是要找到适合的时机,一次不能再错的时机。
负责看管师父的警察中,有一位姓李警官是师父的同乡,李警官和师父聊过几次,每次谈话的时候,语气也是冷冷的,只是师父明显感到李警官对自己的照顾。
那时候,劳改农场里的管理松散的很,单身一人的李警官有时候找不到人带儿子,也会把他带着身边,和劳动改造的犯人一起。
说起来,李警官的行为也不是那么危险,毕竟和自己同时的关押的犯人多是一些有政治问题的,并没有严重伤人的刑事犯人。
在李警官的儿子掉进外出劳动点附近的水塘之前,师父一直没有想到李警官的儿子就是自己等待了许久的时机。
师父跳下水把李警官的儿子推到岸边的时候,出了一点问题,师父原想扶着岸边的石头上去,但那块石头被师父搬的松了,整块的随着师父掉进了水里。
以师父的水性,原本可以很轻松的避开那块石头,但那一瞬间,师父忽然发现这就是这么多天以来自己遇到最好的机会。
师父抱着石头向着水中慢慢沉下去,师父说,那时候的自己心里所想的只是:这一次,反革命分子王听轩的死亡是有一点点不同的,他不是畏罪自杀,而是在救助革命干部家属的时候意外身亡的
也许从那一天以后,梅芬会不再有一个反革命的丈夫,然后重新走回无产阶级的道路上去,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不再有一个反革命的父亲,等他长大后宣读主席语录的时候,不会被人一巴掌扇在脸上,然后痛骂“你这个地主阶级狗崽子,怎么有资格念这些。”
师父知道自己的水性很好,在江南水边嬉闹中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会水呢?于是师父只有紧紧的抱着那块沉重的石头,在师父心里,那块承载着那么多美好未来与希望的石头,更像一根必须奋力抓住的救命稻草。虽然那些美好还只是也许。
师父说,自己曾经设想过与小三的离别,那应该是在他们两人很老的时候吧,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两个人躺在床上,微笑着聊着年轻时候的往事,然后我们中的一个人渐渐的没有了声音。
师父从没有想到自己和小三之间的分别会是那种方式,同样也没有想到过会用这种方式相会。
小三曾经说过,人生不可以在挫折面前懦弱,虽然他没有做到。师父觉得自己并不属于小三说的那种懦弱,只是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我所爱的人,我必须要找到他,告诉他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4 04:59 , Processed in 1.0930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