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3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个体户徐静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1:2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雷晓宇

徐静蕾这么描述她典型的一天,你爱信不信。

“最好早上睡到自然醒。中午我妈来给我送饭,一般是煎饼或者包子,感觉比较像中午饭,省事。下午要是没有工作,我就在家斗地主。晚上要是不想出门,就让小阿姨做个土豆牛肉饭,或者土豆猪肉饭。再晚点儿,有朋友找就出去玩,没朋友找就继续斗地主。睡觉前我是必须要看片子的。好看就看完,不好看就睡着了。一天就这样。”

这只是徐静蕾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装饰性解释罢了。出于某种自恋或者自我厌恶,闲人往往喜欢把自己说得特别忙,大忙人则喜欢把自己说成宅男宅女。实际上,徐静蕾忙得要命,前一阵还经常在博客上喊累,这几天连博客都没空更新了。作为一位不甘心以演员为终生职业的职业女性,她已经拥有四部导演作品,其中投资额最大的一部是《杜拉拉升职记》。这部电影投资2000万人民币,号称中国第一部职场电影,4月中旬在全国公映。

这个硍节上,徐静蕾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受记者采访。这天下午,她已经连续接受了三家媒体的采访。她坐在剧组办公室的一张旧沙发上,有点不耐烦,跟助理抱怨:“我该不会把自己说抑郁了吧。”可是很快她又说:“干什么都得付出代价,世界上没什么事情能就剩你开心了,不可能。”

徐静蕾是个敬业的好演员。她演得最好的角色就是徐静蕾。

如果未来有人要写“一个伟大的女性——徐静蕾”这样的传记,那么这个叫做“徐静蕾”的角色是在2003年初具雏形的。这一年,她拿出拍广告和偶像剧积攒下来的人生第一个100万,投资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这是徐静蕾的精神自传的开场白。后来的几年里,她又陆续拍了两部小成本制作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梦想照进现实》。后面两部电影都没有赔钱,其中一部还为她赢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多年之后,作为一个胜利者,她对《中国企业家》彻底敞开了分析自己,说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电影观商业观,说自己的品牌经营之道,说“要对投资人负责”,说“也许哪天我一高兴做一本企业家的电子杂志也不一定”,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位女演员不甘心只做一个女演员,她经营的是电影跨界生意。

“演员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你外在都已经那样了,内在可能只有可怜一点点儿。虽然我变成了一个有名的演员,但你明明知道这个东西不是你的终身职业和唯一职业,但你要做什么又不知道。当我感觉到我正在营造我自己是别人说的我的时候,我就不舒服了。我厌恶那种为别人在活我自己的感觉,而且我不能克制我的这种倾向。你做一点实际上跟你性格不符的东西,就有一个声音会说别装了。这是我当时选择改变,尝试别的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谓的“文艺片女神”胜在有自知之明,并且能够用行动改变困境,而不是左顾右盼、自我困扰。说到底,这和她的出身有关。徐静蕾算是个北京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她的成长路径、教育背景跟别的女演员都不大一样。小时候,她读四大名著,背《出师表》、《桃花源记》,背唐诗。她的父亲不让她读宋词,因为“宋词会让人感情脆弱”。她拿女英雄励志,在笔记本上题秋瑾的诗:“但得有心能自奋,何愁他日不雄飞。”她初中看琼瑶,高中看王朔,并且后来还真的认识了王朔。当这样一个人因缘际会成了个有名的女演员之后,她当然会不甘心——如果她一直拿自己和王朔比和秋瑾比,又怎么会愿意拿自己和章子怡范冰冰比。

一位前工作人员说她“自视甚高”。这话没错。出于知识储备和智力上的自信,在演艺界里头,徐静蕾是个有优越感的人。连徐静蕾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了一堆烂片,心情就会很不好,觉得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美好,和一群笨蛋同流合污算什么意思啊!我希望我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越来越聪明的世界里。我打小就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老看着上面还有成绩比我好的人。我现在也还是这样,老觉着你上面还是得有人。”

徐静蕾是个有艺术崇拜和进步强迫症的女演员。尽管艺术崇拜和艺术家崇拜不是一回事,但她“上面还是有人的”。至少,在她人生的几次关键转型时刻,“有同一位我很信任的朋友”,他都扮演了指引方向的精神导师的角色。

“比如说写东西。我自己第一次写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不会写,第一段来改来改去,不知道怎么好了,老觉得不像文章。他说你干嘛呢,我说要写一个东西。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呢,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完了。我觉得是这样啊,真的吗?他说是真的,我说好吧,那我就想到哪写到哪就完了。再比如我当导演,也是他跟我说你当导演吧。我说不行,我哪能当导演,我也不会,也没学过,我怎么能当导演?但他就说你能。当他跟我说100遍你能的时候,我就真的觉得是不是我真的能啊,要不然他干嘛老说我能啊。那好吧,既然我信任的一个人他说我能,我就能一下试试。”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以上这段话,因为很快,徐静蕾这个角色的命运就要超出她和她的精神导师的预期。那将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神秘挑战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同样是在2003年埋下伏笔的。

2003年,为了拍摄《我和爸爸》,徐静蕾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鲜花盛开影业有限公司”。公司的办公室就在朝阳公园附近的一座公寓里,离徐静蕾家几步之遥。这家公司现在还在,主要经营影视、广告和艺人经纪,其中最有名的艺人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徐静蕾。2005年秋天,这家公司经历了成立两年来的第一次业务搁浅。徐静蕾筹拍一部由王朔担任编剧的古装电影《宫里的日子》,投资8000万人民币,由于投资方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影片最后流产了。

这次波折对徐静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她回忆说,“我的兴趣转移了,我觉得拍电影不好玩了,虽然看起来我做电子杂志那些事跟做电影没关系,但是实际上是有关系的,我人生的状态在发生一些改变。”这时候的徐静蕾已经被从寻常女演员堆里摘出来了。横竖无事,她从2005年10月开始在新浪写博客,到了这一年的12月,她的博客日最高访问量达到60万人次,她开始以“博客女王”的身份出书,并且接受大量采访。2006年年初,正值企业投放广告预算的季节,诸如AMD和长虹这样的广告客户都找上门来。

博客不仅带来了广告合约,还为公司以及投拍的电影项目省去了大量的宣发费用。徐静蕾从2006年2月开始筹备《梦想照进现实》到6月影片公映,几乎全部的过程都在博客上作了呈现。最后这部投资500万的影片仅凭百合网、松下高清以及诺基亚等广告主的赞助就收回了成本,甚至在成都的首映式也是徐静蕾代言的长虹赞助的。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的商务合作和广告植入也复制了这个模式。这部影片号称在上映之前就已经收回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2007年7月13日,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突破一亿大关。此时,媒体称徐静蕾的收入已赶超章子怡(按照2007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的计算,章子怡收入为1200万元)。据互联网专业人士的计算,徐静蕾的“人气资产”有近三分之一是用博客“挣”来的。

参看本文的附录对话你就会明白,徐静蕾是个没什么商业自觉的人,但她有商业直觉,并且她还有强大的控制自己人生走向的欲望。这时候,有很多人上门游说——“徐静蕾”已经明摆着是个有价有市的品牌,它已经成功地把粉丝转化成点击率,又把点击率转化成广告客户,它的商业潜力理应更大。有八卦杂志报道说,吴征杨澜夫妇试图投资徐静蕾未果。有严肃杂志报道说,时尚集团某本杂志试图做徐静蕾的个人刊中刊,以商业方式来包装她,未果。徐静蕾自己承认说,当时还有湖南卫视来找她做主持人,未果。

这些拒绝并不表示徐静蕾没有认识到“徐静蕾”的价值。“其实我到现在也不觉得我是一个小老板,或者大老板,我的性格决定了我很难跟别的公司合作。你看我做演员的时候就没签过任何公司,我的性格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怎么做。但是我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情,我就需要有一个能帮我处理事情的团队,那这个所谓团队其实就是公司。我既不是公司的法人,甚至说连股东都不要是我,我对那个东西没太大兴趣,最终,徐静蕾有多少家公司,我一点不High那个。”

2007年4月16日是徐静蕾33岁的生日。这一天,她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举办电子杂志《开啦》的创刊仪式。8个月后,徐静蕾在读者见面会上哽咽着宣布说——这份电子双周刊成立仅八个月,投资回报率已有60%。杂志第一期的下载量是220万,第三期之后,几乎每期下载量都在300万以上,最高一期达到了570万;加上在线阅读,每期总阅读数号称有800万。2008年,为了独立运作《开啦》杂志,徐静蕾成立了她的第二家公司鲜花盛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从这个时候开始,徐静蕾真正尝到了做“头儿”的滋味,商业也为她带来了在电影之外的利益和名望。但是,她还是有点扭捏地不肯承认自己是个“老板”。徐静蕾这个角色在商界的亮相还是个半推半就的结果。作为一个36岁的女演员,徐静蕾都不介意别人叫她“老徐”,甚至不介意记者叫她“一代果儿”,可她却不喜欢被叫做“企业家”和“老板”。

徐静蕾在文艺圈的优越感也延伸到了企业圈子里。“优越感你要说有,真的多少有点。自古以来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就不是特别高,现在企业家在中国的地位这么高,我也觉得不是很正常。我有很多企业家朋友,当然我看一个人更重要是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说他生意做多大,有的人生意做很大我也不喜欢……”

不过,她又不至于跟个愤青一样仇富。一方面,她不愿意谈论“地王”这样的经济现象。她说:“我不谈论这些问题,因为太简单了,明摆着,你问我,但你心里根本知道怎么回事。”另一方面,她虽然对于商人有疑心,但是她对于商业有基本面上的尊重。一年前,她在筹拍《杜拉拉升职记》的时候获得了中影集团的投资,韩三平也提出了“一亿票房”的目标。徐静蕾并无二话。

“拍《我和爸爸》的时候,我还搞不明白多少人来看才算是有很多人看,不清楚票房这回事。但是这个轮廓越来越清晰了。一加一等于二,30块的票价,三亿票房就是1000万人来看过,这种简单的计算我还是会的。《梦想照进现实》一个俩演员的片子,当然小众,我就不会做个大成本。《杜拉拉升职记》你说700万就能拍,那也是胡说八道。我是一个极会为投资人着想的人,要是给人家赔了,我会有压力,我会觉得,人家拿钱干什么不好,干嘛给你拍电影呀?一亿票房,我没想过。当然越多越好,只要好一点也是好的。说白了,你钱存银行2%的利息,我给你挣5%,我觉得就挺好。”

和当年写文章、做导演一样,现在做生意的时候也有人做徐静蕾的导师。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她和乐淘网创始人毕胜聊了一个晚上的电子杂志和电子商务,第二天就准备开始做《开啦》。不过,这时候的徐静蕾对于外部力量的依赖已经很分散了。她不会再以一个人的意见为终极意见。在准备《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的时候,她还真的找了13个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来做顾问,帮她改台词、加桥段。人力资源界的名人、前谷歌人力资源总监邓涛不仅是她的参谋,还在电影里本色出演,扮演了一个HR讲师的角色。

不仅如此,徐静蕾甚至已经对当年在精神上的路径依赖产生叛逆之心。这不是出于个人职业发展情势的变化,而是性格上的一以贯之。当年拍《我和爸爸》,影片里叶大鹰扮演的父亲是个拼命鼓励女儿交男朋友、别努力学习的爸爸,这和徐静蕾的真实生活完全是两回事。徐静蕾这是故意的。“我爸爸是特别传统的父亲,我就故意要拍一个和真实生活完全相反的东西,这才是我另一种意义上的自传。”

不仅是徐静蕾的爸爸,就连那位“特别信任的朋友”,在办电子杂志这件事情上都不赞成徐静蕾。他们老是劝她赶紧去拍电影,“别不务正业了”。可是徐静蕾的反应是:“他说我能,我就信。他说我不能,我就肯定不信。我觉得那凭什么呢?凭什么我就按照别人认为对的事情去做呢?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对我想做就去做了。我已经长大了,不是你说我该干什么我就去干什么了。”

徐静蕾是不是真的长大了,我们怎么会知道。如果真跟她自己说的那样,电影才是她的精神自传,那么这几部电影的确是她自我成长的物证。《我和爸爸》讲的是一个女人和她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父亲的关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的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爱恨交织的孤独。《梦想照进现实》里头,徐静蕾又成了那个怀疑人生,拽着男人的袖子拼命追问的女演员。《杜拉拉升职记》只是一部通俗片,以换装和**戏为噱头想复制《穿Prada女魔头》和《欲望都市》那样的效应,“其实挺肤浅的”,徐静蕾应声说,“那可是你说的”。她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该不会是女企业家传记吧?她说她以后要拍《杜拉拉升职记》续集,还要拍个男性电影,还想拍《24小时》那样的反恐片,又或者,如果把英文练好点儿,可以去给昆汀·塔伦蒂诺当导演助理。最近她最迷恋的电影就是《无良杂种》。

徐静蕾的成功会让一些在商界奋斗的人士觉得不屑,因为她连财报都看不懂,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成了这么多事情。徐静蕾的成功会让一些文艺界人士不服,因为论演技论才华,她还真不是最拔尖的,凭什么就轮到她呢?其实徐静蕾特别有自知之明,所以她一直给自己留了特别大的余地——我也从来没说我是个好演员,我也从来没说我是个好商人呀。可这么着才更叫人生气——你什么也不是,怎么还就成功了呢?

有时候,徐静蕾也会特别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成功秘诀。“如果说我有一些商业头脑,那也是方向性的。我只能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人,我做的每件事,有的符合了大众市场,有的符合了小众市场。我的幸运在于并没有用大众市场的东西去做小众市场的事,也没有用小众市场的东西去做大众市场的事,这个分寸感是有的。说实话,我拍一个电影能挣多少钱啊?我着多少急,操多少心?我一个广告两天就能挣这个钱。当然我会考虑商业,那是一个基本的感觉,而且我是一个学会替别人着想的人,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投资过电影的,所以你必须要对投资人负责任,明明杜拉拉这个电影是应该在2000万以内拍完了的,我不会要人家4000万,好象显得我今天能拍大制作就怎么样了。不管拍什么电影,虽然我说我是以兴趣为第一,但是我心里一定会为投资人着想,我不会让人家花冤枉的钱。”

如果说这真的是成功秘诀,那也很难复制——徐静蕾自己也不能。她有时候出门搭飞机,在广告牌上看见被PS得很厉害的“徐静蕾”的笑脸,那种女演员式的自我厌恶又来了。她小时候喜欢的是伊莎贝尔·阿佳妮那种有宿命感和戏剧性美感的女演员,现在,一个吃煎饼包子的北京丫头片子也享受和她一样的待遇,这真是叫人啧啧称奇。一个女演员,因为不想做女演员而奋斗了一大圈,怎么临了临了,还是个成功的女演员呢?

从2003年徐静蕾踏上她的寻找自我之路开始,她一定早就预感到了这种自我分裂。在采访的两个小时里,她特别自然地提出中止采访,因为“想要上厕所,憋老半天了”,一点也没不好意思的样子。这个时候,她是徐静蕾。她也特别自然地要求摄影记者不要拍她抽烟的样子。这个时候,她是“徐静蕾”。

徐静蕾如日中天。但是她的生命中也许有巨大的遗憾。即便有那么强大的精神交流的伙伴,她仍然不时感到孤独。这是她亲口承认的。她最近看台湾学者蒋勋的书《孤独六讲》,深感共鸣。世界有时候很奇怪,当你在看一本讲述孤独的书的时候,竟然会感到不那么孤独了。她最近一次哭是采访的前一天,在奶奶的墓地。她说她从来不为工作哭,“工作上我根本不觉得是个事,我只会为了感情的事情哭。”她说。

岁月带给徐静蕾的改变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起码单看外表,你看不出她和《将爱情进行到底》里头那个单纯的女大学生文静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她还是穿T恤和牛仔裤,还是淡妆,还是一头半长不短的直头发。可是内心里的那个徐静蕾早已不复当年。几经追问,她终于承认说,她最推崇的女性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我肯定看过,我现在连讲的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当时她给我心灵上一个启发:生活可以有不同的状态,不一定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这个对我的婚姻观都是有影响的。她曾经让我觉得生活的路很宽,不是只有眼前这一点。”


对话

徐静蕾:我不是企业家,只是个手艺人

文/ 雷晓宇

电影之美是非常多元化的,值得你一辈子去奋斗

Q:问一个深刻的问题,你看得懂财务报表吗?
A:看不了,这是我一个死角。我曾经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基本上学个软件那些东西我很快都可以学会,我就老看不了财务报表那种格式的任何东西,看到就晕,对我来说只是一些阿拉伯数字而已。后来我就找了一个很好的财务总监。

Q:但是你小账不算,大账也得算。
A:大账我觉得我还算清楚的。如果说我有一点商业头脑的话,我觉得是方向性的,我是一个给公司定方向的人,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兴趣就变了,好玩的是你找到好的合作者帮助你做这些事情。当年做电子杂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是反对我的,说这基本就是一个还没朝阳就夕阳的东西,根本就会完蛋,问题是我不是用互联网角度来看的,我是用媒体角度看这个事的。我跟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现在能维持差不多三年了,我觉得挺好,而且作为一个品牌它已经建立起来了,很多人会看《开啦》,包括艺术类的杂志也主动找我们合作,跟Vancle合作开啦首饰,其实对我来说就是成功,因为我的野心没有说把它变成ZCOM,或者说没有变成一个开心网什么的,那不是我的专业也不是我的爱好。

Q:你这几年做公司,反过来对你拍电影有什么好处?
A:第四个电影是我拍得最自在的,我整个人的状态会放松,不管创作状态还是跟人相处的状态都非常轻松,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这三年公司的经验。当时我做这个杂志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我的爸爸,他们隔两天就说我不务正业,说拍电影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可是我跟他们说我不想拍,你干吗非让我拍,这个阶段我就不想拍电影,我兴趣到别的地方了,我已经长大了,不是说爸你要我怎么着我就要怎么着的时候了。

Q:有评论说,你别看徐静蕾装得那么自然,其实她是个典型的商人,特别有商业头脑,她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精密的系统在支持她。是这样吗?
A:有这样的说法吗?(和助理们笑得喘不过气来)我们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现在也没觉得我是个什么企业家,我就是个手艺人、个体户,我还是偏手工作坊。其实我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说我是商人还是艺术家,或者我就是一个女人,我不会给自己这样的定位。

Q:你有自己的谈判技巧吗?
A:广告客户我不会具体参与谈判,我不谈价格,只是人家报个数我接受不接受。但是拍电影我需要去见发行人和投资人,因为这个事是我的事。《杜拉拉升职记》最开始的时候,我找过一些人。他就告诉我说这个电影只能花几百万拍,没戏,没有成功案例。我不会跟他吵的,我当然选择的就是我走了,再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有人说,你这个剧本改成什么样儿我就投30%,我当时第一反应也是再见。后来韩总韩三平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就说要投资。他信任你,相信你能把这个东西做好。我和资本从来都是彼此信任才合作,不然就不要合作。有争议就去协调,不过也没什么大争议。

Q:没人给你把关吗?你就不担心被骗吗?
A:没人给我把关。你别忘了,我是个演员,我之前的工作就是研究人的。一个人撒谎,我基本上能看出来。一个人油嘴滑舌,把一件小事说大了,我能看出来。一个人特别老实在跟我说一件事,我也能看出来。如果有一天我被人骗了,那是对我个人判断力的一种否定,会影响到我的自我认知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Q:你其实知道自己的品牌价值吧——你的身价?
A:我知道我有这么一个身价,但是具体多少我就不知道了。拍广告的时候你就有这个感觉。你不是个品牌,人家干吗找你来呢?每个演员其实都是根据他有名的程度或者是怎么样,我可是做了导演和电子杂志我又有了另外的一个附加品牌价值。但这个东西太虚了,说实在值多少钱啊,值一百万、两百万还是值一亿呢?很难去判断。

Q:商业本身也是充满创意的,像乔布斯、马云、张朝阳,这些人你能学到什么吗?
A:学不到。马云我还真学不到,张朝阳也学不到,当然我这样他们也学不到。这个你没法学,人家是学什么出身的呀,人家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呀,人家脑子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你让他们拍个电影他们也不一定有我拍的强。那些著名的企业家我都是在一些活动上碰见,像老潘。真正和我有交流的还是一些特别低调的商人。我触摸不到他们,他们还是千变万化的。

Q:你有没有这个意识说,我在创业?
A:我没有。我只有在事后,才会觉得说,当时我们好玩做的事还真有这感觉啊。有时候还真的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眼光,嘿,自己脑子真够使的!

Q:你昨天晚上看的什么片子?
A:《拉斯维加斯》。我最近一直迷上看美剧。做公司一段时间后,尤其是我刚开始做公司,有很多焦头烂额的都不懂,什么都要从零开始学,节奏特慢的文艺闷片肯定就不看了。我回归到最普通观众那种心态了:第一,你别教我人生什么的,我都知道,你别废话了。第二,别太惨了,因为我是一个睡觉前看电影的人,最好让我做美梦,别让我做恶梦。

Q:看片子品位的转变也会影响你拍片子的品位吗?
A:肯定会啊。我为什么要拍现在这个片子,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产物。也许我拍了几年这样的片子之后觉得太肤浅了,没劲了,我就去拍别的了。现在大家把杜拉拉上升到一个层面,代表了时代女性,说实在越说我觉得特别心虚。

Q:黑泽明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时候说,我拍了一辈子电影,但是我仍然在探索电影之美。你在探索什么?
A:我理解他这句话。电影之美是非常多元化的,值得你一辈子去奋斗。我不会因为拍了《杜拉拉升职记》,我就不觉得《我和爸爸》是一种美,因为平实也是一种很强大的美感。当你成熟到另外一个程度,或者你人生进行到另外一个阶段,你又会看到另外一种美,就像日本人所说的凋零的美,可能我目前这个岁数还不能体会到凋零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感,我还是觉得旺盛、生机勃勃是一种美。对美的东西追求是无止境的。

[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10-4-29 11:24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10-4-29 12:13:20 | 只看该作者
嗯!
她的身材很好。
板凳
发表于 2010-4-29 14:14:14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最近老徐很色  很露
地板
发表于 2010-10-2 11:23:26 | 只看该作者
被韩寒这样的垃圾男人搞的还有什么好货色?
5#
发表于 2010-10-3 14:58:03 | 只看该作者
韩寒还是不错的,我比较喜欢,
6#
发表于 2010-10-3 15:18:35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懒得看,纯粹顶贴
7#
发表于 2010-11-15 22:24:27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1-15 22:31:46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2-3 19:14:48 | 只看该作者
太多了,邋遢
10#
发表于 2011-2-5 12:38:06 | 只看该作者
是太长了,看的眼睛都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4 05:14 , Processed in 1.0681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