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836|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一条春天旅游线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16:1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沉钟 于 2013-3-18 15:35 编辑

        信马由缰赣粤闽(2012.3.29-4.10)
  按:给网友们介绍一条长假旅游线路,当一回义务导游。这条线路由赣南入粤北,过珠三角转粤东入闽西,绕一圈,沿途可观赏国内最富丽的丹霞地质景象,接触许多积淀深厚的古镇和璀灿多姿的新城,充分享受自然与人文、传统与新潮交觥错筹的现场快感。
  有兴趣吗?随我上路!

  3.29到上饶,30到赣州,31到南雄。
  上饶的信江,赣州章江、贡江汇合而成的赣江,南雄的青云河(又名浈江,询问江名于当地一位中年居民,竟答不上来),数城均傍水而立。水为生命之源,现代城市建设亦往往从水流两侧布局确立新城格局,所以河道两边的建筑相当集中。而沿河一带无不辟出市民公园,绿化、亭台、游步道,供市民休憩练身所需,堪称地方政府一大惠政。早晚河滨公园人众稠密,老老少少,散步,静坐,嬉戏,更多的是一群群跳健身舞的妇女,最能体现当地市民的“幸福感”。
  几个城市的河滨公园都有特色,赣州的古城傍着章江,可观者尤多,城墙之外还有浮桥,据称都是宋代遗物。当然,历经世代更改,新旧掺杂,早已无复本来面目。
  此行发现不少城市都在打“古城”文化的品牌,与赣州类似的是潮州,两地的古城大同小异。名为古城,实为重建,至多保留了零星片断的历史痕迹。据说赣州宋城墙的古砖当年被拆去盖酒店大楼了,后来又搜集了一些回来。倒是在上饶那家酒店窗口望出去,蓦然发现一道绵亘数百米的城墙残基静卧在菜园里,令人陡然心惊——那不正是上饶古城的最后遗存吗?虽然已不见城堞、箭楼,那城墙却几乎完整无缺!向酒店员工打听,莫说年轻人听了一头雾水,有中年男子也是懵然不知所云,只说那墙外面原来是一条河。我于是断定那就是护城河无疑。地图标志该酒店处于古城区,可是周边街区已无丝毫古城踪影,唯一可以佐证的就是这道残垣,却早已被人们遗忘在荒草丛中。暮色渐深,那城墙沉没在黑暗里,恰如历史的犁铧插入泥底,锈蚀,腐烂,逐渐消弭于无形。我浮想联翩,未知古往今来这老城经历了多少风雨苍黄,多少生灵从城墙上下走过、爬过,又随同这城墙猝然化为尘土……比起其它一些地方的旧城新建,感觉中还是上饶酒店后面那道未经修饰的老城墙古韵多多。一路寻寻觅觅,只想探访一些原生态的遗存,惜乎鲜有所获。(待续)


藏在酒店后的上饶古城





赣州宋古城












  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集和流动。一个城市,不断有外来人口进入才有人气和生气。在赣州,乘公交车K2到古城,车上遇一青年男子,很帅气的,攀谈中知他是衢州人,大学毕业“公考”到赣州计经委,听来他很满足于此地的新家,说浙商来搞开发,还不时找他帮忙,常在一起吃饭交流。我的习惯思维中,总以为浙江是全国最好的地方,各地的人都往浙江跑,其实浙江人也并非天之骄子,浙江人也是十个指头参差不齐,只要哪里更适合自己发展,浙江人也乐意到异乡栖居。后来在汕头遇到一位新昌青年,正是我们入住的汉庭酒店店长,他说他父母在附近福建龙岩做生意,他7年没回老家了,已在当地娶妻,准备落籍广东了。两位青年都触发了我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想。
  在赣州古城上,看到几个小学生放学回家,跳跳蹦蹦,追来赶去,心想小孩子无论生长在哪里都是快乐的,哪怕是穷乡僻壤,也都是安顿一方生灵的热土。
  比起江西赣州,地处粤北的南雄经济似较落后,街上商业气息也不甚浓。看了街旁房产中介贴的价目表,新商品房2600-3000元,但开小四轮出租车的汉子说,房价太贵了,我们做两辈子也买不起。当地市民的收入更低。小饭店的菜却并不便宜,吃了一个腐竹鱼头汤,28元,一个“南雄酿豆腐”(实是腐皮包芋羹),25元,尝个新鲜,味道其实不怎么好。吃的东西还是江西老表慷慨大方,每份菜都是一大盆,料足。(待续)

赣州






广东南雄






潮州湘子桥(宋代古桥翻新)




潮州韩文公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13-3-17 21: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17 23:07:15 | 只看该作者
想去阿,可惜要那么长时间,挤不出来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3-18 11:17:43 | 只看该作者
给个线路图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3-18 12:17:53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去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08:2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沉钟 于 2013-3-19 08:36 编辑

          从梅关到珠玑巷

  31日,先游梅关古道,次游南雄珠玑巷。
  此次选择赣州至韶关的线路,就为了一睹这条古代中国连结岭南与内地、沟通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历史走廊。
  中国自古号称大一统,内部却是关隘林立,割据重重。“关”,首先是御敌的工事,其次是界域的标志。而当代的创新之举,则是道路上的收费关卡。不过,从字义析,“关”也不仅指关闭、关锁、关防,还有关合、关联、关节,即枢纽、转折的意思。“关”又通“贯”,即贯通、贯穿。而古代在商道设关,恰如现代海关,只是为了征税的需要。
  “梅关”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封锁、堵塞、隔绝,或更在于开放、疏通、交流。最早秦始皇设关,其主要目的还是拓土用兵,而唐张九龄开梅关新道,则纯出于经济商贸的需要。尽管传说唐玄宗只是为了杨贵妃要吃新鲜荔枝,也的确因了此道的开通,才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梦想成真,但梅关新道甫一建成,客观上对当时及后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决不是一幅美人荔枝诗意图所能涵盖的。
  据说秦始皇开设的故道距离现在位置四公里,要陡峭得多。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奉诏另凿新道,前后用两年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里的大道。张九龄开凿此道,事前经过周密的计算和测量,依脚夫劳力一天可以承受的限度,从岭南的珠玑巷码头至岭北的大余码头,刚好80里。此路一开,将珠江、长江两大水系联为一体,成为国内重要的黄金商道,宋代名宦余靖有“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之誉。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赞曰:“梅岭自张文献开凿,山川之气乃疏通,与中州清淑相接,荡然坦途,北上者比皆由之矣。”张九龄为有唐一代贤相,此前读他的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孰知一介文人竟有如此辉煌业绩留垂世间,其后虽遭奸相李林甫构陷而被玄宗贬斥,命运不济,但有此一节,青史永存再也抹杀不去了。据曲江《张氏族谱》:张九龄“其后裔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緬甸、泰国、越南、英国、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生枝长叶,达一千多人。”此亦可谓历史对张氏的一个补偿。
  梅关古道半山上有“夫人庙”,为土人纪念张九龄夫人所立。当地流传一个凄美的故事:张九龄率众开道,无奈山岩坚硬,开而阖,阖而开,开而复阖,眼看工期不保。夫人正有身孕,见九龄满面愁容,却帮不上忙,忧心如焚。是夜,忽梦神人相告:若要道路开通,须以孕妇之血祭拜山神。夫人便瞒着九龄,一人来到山顶,祷告上苍后,毅然举剑,剖腹自陈……于是,山川为之震动,岩壁为之擘分,一条大道豁然中开!——民间对于史上那些做过好事的贤者,从来不吝以最夸张的想象予以赞美。(待续)

梅关古道入口的农舍


梅关古道





卖豆腐花的农妇


梅关夫人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0:2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沉钟 于 2013-3-20 10:44 编辑

  古梅关真正让人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古意。砖砌的城门苔迹斑斑,并无繁复装饰的城楼,尤显简洁、质朴。因系凿岩而建,关前道路平缓,两侧山壁陡立,故无需绵延的城墙以作屏障。拱门分内外两层,大概本来有关启的门闸,后来废弃不用,拆除了。站在关口遥瞰赣州方向,视野尤为宽阔,古道迤逦北去,丘陵起伏,如走龙蛇。关门往下数步,有一条形阶石,导游说,此即“一步跨两省”,始则不解,细忖,颇觉在理,表明此关归于南粤境域,非赣省所有,此中似有“产权”意义存焉。设若以关为限,岂不造成两省对古关权属的纠纷?在网上查梅关古道,须由广东南雄键入,从江西方面搜索是查不到的,原因或即在于此。当然,这并不妨碍江西赣州游客从自己方面上山。
  古道一侧还有“衣钵亭”,亭中置一乌石,看了旁边的碑文,方知正是六祖惠能大师南来避祸的歇脚处——当年,惠能携五祖弘忍大师所传衣钵,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南行至此,正欲稍事休息,奉命追夺伽裟的惠明和尚赶到了,惠明看到岩石上的伽裟,急欲去取,却怎么也挪动不得,方知惠能才是禅宗真正的传人,当下便拜惠能为师。这故事在禅话中耳熟能详,但身历其境,心头仍不免涌起了一种感动。——尽管对故事本身不必当真,亭子里那块存放伽裟的油亮石头亦颇多疑问,但毕竟是面对一个传说了千年的故事,即便是依附故事而编派的古迹亦已存在了千百年(有亭子边断墙上镶嵌的一块字迹剥落的古碑为证),后人不能不表示敬畏。
  梅关古道两侧广植梅树,当地导游说这里最好的旅游季节是正月里,梅花盛开,观者如云;其实各地赏梅的地方都有,梅关与梅花结缘,或许当年只是为过往的脚夫考虑,累了、乏了,可以“望梅止渴”。此时走在古道梅荫下的感觉其实也不错,树上长满青婴婴的梅子,嫩嫩的,生生的,虽不能吃,却依稀可以闻到一缕酸酸的清香!
  上山时,一位卖豆腐花的老妇与我们结伴而行,一路上向我们讲述她的豆腐花是如何正宗,是用自己种的黄豆做的,而别人都是用买来的豆粉冲的,区别就是豆做的色黄,豆粉做的色白,味道完全不一样。她的店开在半山,我们看了关,下来时要了两碗,三元一碗,果然有一股浓香,足证不是诳语。次日在丹霞山攀太极顶,半道上也遇有一青年妇女卖豆腐花,买了一碗,5元,估计是豆粉冲的,远没那老妇做的可口。(待续)

梅关古道


六祖衣钵石


六祖碑




梅关--岭南第一关












梅关远眺江西方向


古道边的古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3-20 21:3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4: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沉钟 于 2013-3-21 14:31 编辑

  下午再看珠玑巷,是为古代梅关商道的起点,亦系商道缔造的南粤商贸重镇。但眼前的境况已经无法将其与商道二字联系起来了。
  据说在鼎盛时期,这里曾经有上万户人家,现在常住人口只剩2000来人(有农民告我确切数据为300多户、1800人)。沿街都是泥墙土屋,几乎一律是平房,且多数已经破旧,没看到什么旧时大户人家的宅院。下午的巷子格外宁静,有三位老婆婆坐在一家门口闲聊,我举起相机对准她们,她们慌忙以手掩面,或别过头去,不知何故,似很排斥的样子。走到后街收费处,和检票员聊了几句,问当地居民何以为生,告我以“种田”。翘首村外,果然四周一马平川,正是春耕时节,水田围合,一方方恰似明镜。检票员又告我:从前还做布、卖布,现在做不了了。听我说浙江农民经商办厂,田地雇外地民工耕种,检票员和协警还有一位参与闲聊的妇女颇觉稀罕。我说想看看古民居,检票员推荐我去看“熊氏祖居”,说有好几百年了,一旁那位妇女却有意打岔,说没什么好看的,破房子,丢人现眼,我们去看了,果然残破不堪,也不过是几进平屋,透过断壁残垣,里面有一片老宅基已经成了菜地。回头我对检票员说,熊氏是小姓,兴许是凑不起钱修祖屋吧。她说族姓不在大小,有一二个老板就够了。那妇女听说我们来自杭州,问杭州是不是就是福州?当地的居民似乎不比古代的客家人视野开阔,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明显落伍,祖上曾经的显赫不再,更无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的时尚和气派。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老街外围那一幢幢、一排排新建的诸姓宗族祠堂。估计百家姓尚未凑齐,但少说也有大小三五十姓。那种宏大、铺张的格局,在国内堪称翘楚,独树一帜。转了一圈,场面最大、装潢最为精巧的,要数梁氏、李氏、刘氏、吴氏等。我们的颍川陈氏祠堂单独建在老巷里面,造得较早,场地宽敞,但装潢已赶不上时尚。而老巷中每家每户都标明是某姓的祖居,则明显透露出尽是些移花接木的旅游花头。(待续)

广东南雄珠玑巷

















新建诸姓宗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21 21:30:41 | 只看该作者
真心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4 05:36 , Processed in 1.0957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