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28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51:17 | 只看该作者
   

    【叁拾捌】礼堂

    李庄只是四川宜宾地区的一个小镇,只所以人们现在还会时时提及这个小镇,是因为在抗战时期它是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四大文化中心。在1939年至1945年这6年期间,国内的一大批学术精英因战乱避难于此。在这座小镇中,虽然生活和学习条件都非常的艰难,但这一代学人都在此坚持学术研究,将中国文化薪传火播下去。那几年间,小镇的小巷中,时常出现的是当时国内一流学者的身影,他们衣着普通,但气质非凡,这其中有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人的身影,自然也有风华绝代的林徽因。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至重庆,当时的政府部门,以及国内许多的学术团体与机构和众多的学校也随之西迁,因此,李庄也接纳了许多的学术团体与学术机构。

    因处于浙东山区,浙江省天台县的街头镇成为了当时民国浙江省浙东行署的所在地,当年的街头镇与四川的李庄一样,也是热闹非凡。浙东行署的府署就在街头镇的蓝洲书院,蓝洲书院建于道光三年(1823),在监生曹光熙带头捐资之下,捐银数万两,得以建成。从19439月浙东行署的成立至194512月抗战胜利后的撤消的2年多时间,蓝洲书院的月波楼和聚青楼成为了当时浙东行署的办公场所。浙东行署管辖浙东18个县,在管辖区域内代行省政府的职权。行署主任先后由鲁忠修和杜伟担任。行署内设秘书处、政务处和警保处三处和军法、情报、会计和视察四室。

    虽说现在的街头镇还留有当年浙东行署的痕迹,如位于镇西边的西溪桥,桥面的石板由原来的三块石板加宽至现在的四块,在桥西边的石子路上,人们还能看到“正大光明”四字的石子图案。但作为署府的蓝洲书院却已拆得片瓦无存,人们只能确定现街头中心校就是蓝洲书院的旧址,也就是抗战期间浙东行署的署府。

    要不是蓝洲书院拆得是如此的彻底,或许,人们还想不到位于街头镇西5里外的那个叫做湖崷的村庄。村内的那座大礼堂还完好地保存着,那是建于19443月的浙东行署大礼堂,建成的时间,离浙东行署成立半年之后。

    礼堂建得极有气势,高大而宽敞,面阔3间的正门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拱形的门窗,高低起伏的砖柱都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进深8间的礼堂显得雄伟而庄严,中轴线的终端为主席台,两侧的厢房为当年的办公用房。但细细观察,也会发现礼堂内有许多宗祠建筑的痕迹,如主席台的西侧就还完整地留有原祠堂的梁柱,礼堂内同样还有原来的石础和戏台的石鼓。礼堂是拆了当时的季氏宗祠,而建造起来的,所以祠堂的原构件也重新被用在了新建筑上了。礼堂两侧的墙体为乱石墙,只是前后为砖墙结构,可见当时建造时,也是十分地仓促而简朴的。

    这大概是这座礼堂所留下的建筑上的风貌了,但最让人回味的是正门扇形的门楣上的那几个字和那个五角星的图案。五角星位于门楣的正中,由石灰缀成立体的图案,这显然不是浙东行署时期所留下的痕迹,而是建国后某次政治运动后的结果。在这显眼的五角星两侧,细细辨来,倒还能认出繁体的“礼堂”二字,字体端庄而有力,左边的小字为建造的年份,“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右边的署名为“鲁忠修”。字迹在岁月的风雨间,也褪色了,只留下淡淡的字影,如同人们的记忆。

    一座礼堂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这段历史跌宕起伏,却发生在浙东这座小山村中,“礼堂”二字,倒也能勾起那远去的往事。

                                                                                                        2009-7-13


(注:湖崷村的“崷”字应为上山下酋,因电脑无此字,只得打成“崷”字。此字的含义为湖水干涸后所形成的小片田地。)







200975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湖崷村)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7-13 19:5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2#
发表于 2009-7-13 20:03:04 | 只看该作者
这还是头一次听说的,长见识了
283#
发表于 2009-7-14 09:31:18 | 只看该作者
具有典型的中国ART DECO 风格!
284#
发表于 2009-7-14 10:15:3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洋文啥意思啊?
285#
发表于 2009-7-14 13:57: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礼堂应该不会拆了吧?
不过也难说啊,现在什么都可能发生……
28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9:13:21 | 只看该作者

   【叁拾玖】初秋三  楼成器

    在绍兴中学百年校庆纪念册中,有一幅“抗战时期流亡办学路线图”,图上方的一段文字描述了绍兴中学南迁的历史背景,“19395月,日寇南侵轰炸绍兴,省立绍中被迫撤离,沈金湘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开始了流亡办学……直至天台浙崷村。19461月才迁回绍兴。八年间转辗跋涉,颠沛流离,每以祠堂为教室、山地为操场,然琅琅书声与抗战歌声始终不绝”。顺着图中南下路线的箭头,我们可以看到明确的路线,经枫桥花明泉、嵊县廿八都、东阳玠溪、缙云壶镇等地,箭头最终停在了天台县街头镇东边的一个山村,这个村叫做浙崷,这一停就是二年半时间,从194310月至19461月。

    浙崷村在这幅地图上只是很小的一个点,如果要明白浙崷村当年作为绍兴中学校舍的原由,那还得走进这座村庄。绍兴中学当年的选择,主要原因是街头镇是抗战时期浙东行署的所在地,而浙崷村离街头镇只有四里路程,中间相隔了一条始丰溪。其次浙崷是一个大村,民风纯朴,村中的祠堂与许多民居也可作为教室与宿舍。

    村中的曹氏宗祠还是原来的风貌,享堂与戏台依然是旧时的神韵,两侧的厢房就是当年绍兴中学高中部的教室。初中部的班级就设在祠堂西边的曹氏民居中,此民居为二层的三合院,饭厅是临时搭建起来的草棚,就在初中部的西边,现已倒塌拆除了。在初中部的后面有一个大操场,那是绍兴中学的学生当年在坟坦上平整出来的,至今还是操场的样子。

    在村中一个称作黄泥塘的边上,有一幢二进的曹氏民居。民居前是一池碧水,塘岸柳枝拂水,房屋也是雕梁画栋,清静而雅致,或许当年绍兴中学的何一之老师看中了的就是山村的这份诗意,才将这幢曹氏民居选为教师和学生的宿舍。民居的一楼为教师宿舍,二楼为学生宿舍。

    当年的宿舍现又再次成为了民居,在二楼的窗台边的木板上,还留有当年学生床位的名单纸条,纸条就贴在窗边的木板上。窗的上下方各有一排名单纸条,可见当时的学生是上下铺住宿的。

   “初秋三楼成器”、“初秋三张汝舟”是现在还能辨认出来的二位学生的名字,楼成器的床位位于下铺,张汝舟的床位位于上铺。字为楷书的毛笔字,写得极为清秀,不知出于当年哪位老师或学生之笔。“初秋三”指的是初中秋季入学的三班,当年此班共有33位学生,他们于1946年初中毕业。

    当年的楼成器和张汝舟大概也只有10岁出头的年龄,因为战争,远离家乡,求学于浙崷村。或许,在一个月夜,他们也会凭窗北望,想起家乡的父母,或许,他们也会趴在窗前的小书桌上,将浙崷的生活与学习经历记在那本小本子上。但这一切终归是远了,如同木板上那几张发黄了的名单纸条,当年这些年轻学子的身影也已渐渐地远去,如同纸条上那些模糊得无法辨认的名字。

    当年的楼成器们现在都已80多岁了吧,不知在某一个月夜,他们是否会偶然想起,60多年前,他们求学的这个村庄,村中那幢他们熟识的民居二楼的木板上,还留有他们的名字。岁月将他们二年半的人生记忆留在了这张脆弱纸头上了。

                                                                                                         2009-7-15

(注:浙崷村的“崷”字应为上山下酋,因电脑无此字,只得打成“崷”字。)








200975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浙崷村)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7-16 19:1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20:29:45 | 只看该作者

【肆拾】后井头

    中国的那些土菩萨是比较辛苦的。比如说门神,年初由主人请回家,往家门上一贴,就完事了。这一年下来,不管风吹雨打,门神都得尽职尽责,无任白天黑夜,来不得半点马虎,更可怜的是一年下来也未见主人点上香火,请上一回。直到门神们站累了,画的色彩也褪去了许多,新的一年又来了,于是,新的门神将再一次被贴在了门上。

    相比起来,灶神要幸运得多,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天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主人一年来的情况,为了得到美言,主人都会点上香火,请上一回,让灶神的口中粘了糖水,说出的话,自然都是好话了。

    古人用“井灶”一词来比喻自己的家园,这是因为井与灶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地方,井能供水,灶能事炊。灶有灶神,井自然也有井神,只不过民间的井神并不是一位专职的神,而是由龙王兼职当着。不过想想也有道理,龙神是掌管一方水的神灵,其主要职责是行云布雨,同时也掌管一个地方的河流与地下水,人们日常饮用的井水当然也是龙王的管辖范围,让他兼任井神也是情理之中。因为井神执掌的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所以人们对井神也是礼敬有加,当人们开凿到了一口水质甘甜的井时,更要经常祭拜井神,一来答谢井神对自家的庇护,二来希望井神能感念一家人的诚心,以后继续送福,保持井水的甘甜。有的人家还在井旁设神龛,供奉龙王井神,庇佑井水永不枯竭。

    但是并不是每口井都设有神龛的。天台县的玉湖洪村就有多口水井,也只有后井头这口水井设有井神的神龛,村民们都说这口井的井水最甜,当村中其它井干涸时,唯有后井头这口井依然有水。井为圆形,原来的石板井圈有十三根井绳所磨出的或深或浅的绳沟,井旁有一块空地,供村民们平时洗涤,地面由鹅卵石铺就,便于排水,在空地四周由石板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只留一个门的空隙,方便人们进出,这些石板的栏杆,为的是防止家畜进来,弄脏了井水。

    后井头最特别之处,在于设于井旁的神龛。神龛中,奉供着的是井神,村里人称井神为“水井老爷”。神龛中,井神和蔼地端坐在神位上,前面的香炉和灯山是平时村民们拜祭时插香时所用,石质的香炉上刻有“后井头”三字。每年的节次村民们都会到井旁祭祀井神,点几支香,放几碗素菜,一来感念井神为村民供给清澈甘美的井水,也期望井神保佑人们生活的安康。

    村里人相信井水能治家畜的病,每当家里的猪生病了,村民都会来拜请井神,然后,将香灰与井水拌在一起,让猪服下,这种方法,每每都能治好猪的疾病。当猪的病治愈之后,村民也会再次祭祀井神,这次是还愿,带有感谢的意味。因此,后井头的井神,一年中是香火不断。

    玉湖洪村的井神祭拜,多为民间自发的活动。既有民间信仰的成份,也有现实功利的目的。因为有了这些多种因素,后井头的香火才会四季旺盛,水井老爷也会忙忙碌碌。

                                                                                                                  2009-9-18







2009624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玉湖洪)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9-19 20:3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8#
发表于 2009-9-19 21:33:23 | 只看该作者
哈,玉湖这位水井龙王待遇还真不错啊
289#
发表于 2009-9-21 16:26:05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农村,水井地位是很重要的,往往一个道地一口水井,或者周边几户人家共用一口,是一个家族和小群体的财产象征。
以前一个村往往按照分布位置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群体,有点类似村中村,水井就是他们的生活中心,洗菜洗衣都是一群群人,到其他水井去挑水也是要跟道地里的人打打招呼,不能挑了就走的。
290#
发表于 2009-9-22 16:08:48 | 只看该作者
西游记里也不是有这么一位保存国王尸体的井龙王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4 04:51 , Processed in 1.0786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