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21:21:55 | 只看该作者


近年天台琼台景区,
新增米芾”琼台“二字摩崖,
此为集字,非米芾所题,
也不是宋代旧字,
而是近年新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发表于 2012-1-4 21:43:04 |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1-4 23:13:32 | 只看该作者
米芾的“第一山”
国内多处名山大川都留有此字的石碑。
天台城内的妙山头也曾有此石碑,
碑毁于文革期间 ...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2-1-4 21:12

这个在泰山见过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7:4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5 17:49 编辑


( 寒山子诗《重岩》(宋)黄庭坚 字在天台山国清寺山后)

【贰】重岩

      寒山住寒山,说的是诗僧寒山住在一座称为寒山的山中。究竟是当年的诗僧久居山中,为白云抱幽石的诗意所陶醉,而自称为寒山,还是后人为寒山的诗句所感动而称这座山为寒山,我们不得而知。
    当寒山清新的山风吹入寒山洒脱的心中的那一瞬间,意境空灵的诗句便产生了。诗人将这些诗句刻于山间的翠竹上,也涂写在竹丛下的岩石上。春雨冬雪中,诗句与青竹一起生长,清风明月间,诗句就融入山岩之中。青竹上的诗句就多了一份活力,岩石中的诗行也增添了一丝禅意,如此诗句便有了生命的灵性。如此一来,寒山的诗就活在寒山之中。

    后来,有人将寒山的诗从山中收集起来,并汇编成册,这就有了后来的《寒山子诗集》。三百多年后的宋朝,书法家黄庭坚读到寒山的《重岩》一诗,是在寒山的明岩洞中,明岩也称重岩。柔和的晚霞照射在明岩洞中,站在洞口中的黄庭坚如霞光中的一支竹,轻呤着《重岩》的诗句:“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这是一位隐士的内心写照,白云缭绕着幽石,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诗意?黄庭坚是一位在山水诗文中,寻求个人生命的放达自适的书法家,这番意境恰好吻合了他的心境。

    同为诗人的黄庭坚忽然感悟到如此清净的诗句,本应回到山间的岩山,那儿才是它生存的地方,何况,这首诗最初就是刻于寒山的山岩之上。在明岩洞中,黄庭坚点燃了一柱香,清烟弥漫之中,书法家将这首诗写在了宣纸之中,字俊美挺拔。他用书法完成了与诗僧寒山的对话。

    后来,有人将黄庭坚书写的这首《重岩》刻在了国清寺山后的岩石上。国清寺是寒山常去的寺院,那儿有他的朋友拾得,这两位僧人成为了后来的和合二仙。诗共分四行,为直体,首行为“寒山诗”,其余三行为《重岩》的诗句,正楷的字体虽不是黄庭坚通常草书的风格,但依然自然脱俗。

    《重岩》这种首刻于寺后的山中已有九百年的历史了。字虽有所风化,但每一个字如同生了根一样,深深地扎于岩石之中,时时从岩石中吸取地气,诗也就有了生命。那一点,那一横,那一撇,曲折顿挫,是如此的有力,让人觉得诗已与山岩溶为一体,这恰好是当年散布于寒山中每一首诗的风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发表于 2012-1-7 12:58:0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年,国清寺的后山从哪条路上去始终找不到,汗啊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1:2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8 11:27 编辑

回复 abracadabra 的帖子


    国清寺山后的这条山道
   为了防火,现在已封道。
   山上,共有四处摩崖。
  除了米芾的“秀岩”和黄庭坚的寒山诗《重岩》之外,
还有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
和朱熹的“忱石”
后二方,本系列将有专篇介绍。
这四方摩崖都比较有分量。

27#
发表于 2012-1-10 09:36:54 | 只看该作者
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名声在外,朱熹的忱石却从不知晓。期待下一篇嘿嘿
28#
发表于 2012-1-10 22:34:45 | 只看该作者
        很想见见那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0:2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24 10:24 编辑



(看云 (明)传灯法师 字在天台山高明寺外。)

                                     【叁】看云

    传灯法师在主持重建高明寺后,就坐在幽溪旁的一块溪石上看云。
    云在山间浮动,传灯渐渐入定,这一动一静,充满禅机。云悠悠飘来,置身于云雾之中的传灯,似乎也化成了一朵浮云,思绪随着云朵而飘动,只留入定的身躯。望着飘远的云雾,传灯似乎看到了自己。于其说是看云,不如说是看自己。
    然后是听瀑。高明寺前有一条山溪,名幽溪,高明寺建寺之初,也曾称为幽溪道场,为智者大师所建。传灯法师所坐的那块溪石,人们称其为看云石,旁边有一道瀑布,这道瀑布被传灯称为“幽溪雪瀑”,并列为幽溪八景之一。当瀑布从高处落下时,宛如一道雪帘,挂着眼前,与溪石相撞的瞬间,化为了水雾,弥漫于溪石之上。

    幽溪雪瀑并没有云涌涛激的那种宏观,数米的落差,很是文静,也没有直落深潭的那番气势,水从溪石上落下,最终还是落在溪石之上,幽溪的瀑布竟然也是幽静。如此的瀑布声自然也是从容,它是溪水与溪石的私语。“反闻顿觉根尘寂,送目真令应接疲。”这是传灯法师《幽溪雪瀑》诗中的二句,是他听瀑时的感悟。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传灯法师入天台山,此时的高明寺是“居僧失守,寺随田废。”传灯法师决定重建高明寺,他志在中兴天台宗,使其光大相传。佛法依靠的是代代相传,他只所以取法号传灯,在于他知道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界之冥暗,法脉的展转,如灯心相续。他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看云听瀑,就成了传灯修炼的一种方式。看云时,他收徒讲经,完成了佛学著作《楞严玄义》和《楞严经圆通疏》。听瀑间,他撰写了《天台山方外志》和《幽溪别志》两部方志。
    又是一个秋日的清晨,树上的叶子已泛红,叶飘入溪水,也飞落在溪石之上。云雾还没有完全消散,传灯法师坐在看云石上,一片红叶落在了法师的海青衣上,停栖片刻,又飘向了旁边的一块岩石。停在岩石上的落叶,似乎向法师诉说着什么。
    是黄昏了,法师又来到溪边,发现那片落叶依然贴着那块岩石上。法师知道自已还欠了幽溪一点什么,在秋月下,他写下了“看云”二字,当他将二个字刻于溪边的那块岩山上时,那片落叶,坠落水中,消失在远处的云雾之中,法师会意的一笑。
    “看云”二字很稳,很沉,一副入定老僧的神态,而每一横又是秀美飞动。一朵云彩从心中飘过,而老僧的眼前则是空山幽谷,无云无风。
    杨师孔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这位贵州的读书人,曾任浙江左参政,他精于书法。当他游历天台山,看到幽溪旁的“看云”二字时,似乎就注定了会与传灯法师有一场书法上的会晤。他在与“看云”相对的山岩上,镌刻了“看看云”三字,这真是充满禅机。传灯在看云,有人在远处看传灯看云。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有人在远处看着传灯的“看云”二字,那就是“看看云”了。不知看到“看看云”的传灯会是怎样的笑意。
    云无时无刻在变化,而传灯还是那个传灯,在时光的深处,他依然在幽溪看云听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0#
发表于 2012-1-24 18:51:57 | 只看该作者
看云是老和尚心境,看看云是后生小子敬意。我等只好做看看看云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4 05:40 , Processed in 1.0933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