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tiantaie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天台

[复制链接]
281#
发表于 2006-2-15 01:51: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有同感,掀开他的马甲来!
28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5: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4 编辑

天中的老建筑
  刚进天中时恰逢80周年的校庆,依稀记得当年校史陈列的样子。这次看到JIMMY_ZHAO到天中拍摄的珍贵图片,比以前还是翔实了许多,不过很多照片我见过。但是,我所学习过玩耍过的许多建筑却是现在的学生们再也见不到了的,尽管许多建筑的来历和故事我很晚才知道,甚至到现在也不知。仿佛曼哈顿的世贸双塔,轰然倒地之后,图片便成了永久的回忆。
老教学楼
  一栋二层楼的老教室,并没有太起眼。我记得校史如是说,这是民国初年天台的有钱的乡绅踊跃捐资所建,当年的这一栋教学楼是天台当时最大的建筑,比之县政府的办公地要高大而宽敞得多。没有政府的拨款,全靠士绅百姓的募捐所得,不是用作办公场所,是教室。
  条石的基座,砖木结构,民国初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左右对称两拱门,木制楼梯楼板。入口处皆由条石踏脚。教室宽敞(当时没班不到50人来讲),尤其二楼显得楼层很高,二层楼的建筑比一般三层楼的还要高。砖木结构通风性较好,冬天不至于太冷,夏天不至于太热。
  走过进80年的风风雨雨,带着被无数学子脚步踩出深坑的踏脚石,更带着日本人炸弹伤痕的拱门廊柱,终于在一片“现代化”的改造中变成了遗址。天台从此失去了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文化景观。天台人民对于教育的热忱,在这栋来自民间捐款的教学楼中可略见一斑。假如,它依然存在,经修缮后可作为永久性的校史陈列室,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是天台教育博物馆,比再造那么几十个“济公新居“要富有内涵有意义得多。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2:42:37编辑过]

283#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5:5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坚持闲聊原创的态度,手头也没有任何参考材料,全凭记忆,如有记忆不全和错误之处请网友指正。
284#
发表于 2006-2-15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6 编辑

    “带着被无数学子脚步踩出深坑的踏脚石”,我很有感触的。我初一就是在这个楼二楼西头上的,当时楼下是教务处/校长室,初二、初三在楼下。进校门口、进楼的东门口,然后从东边的楼梯上楼,由于楼梯是从西往东向上,而从楼东门洞进来人是从东往西走的,所以我每次上楼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手扶着那个圆形木头栏杆把手,脚放在那个圆坑处,然后顺势转180度,上楼梯,那种感觉非常好。我原来就在分析,这个坑就是大家在上楼时需要转180度才磨出来的。脚放在那个坑里感到特别合脚,很光滑但很稳当,我一直到现在还怀念那种感觉。
   楼梯是木头的,栏杆也当然是木头的。学生们,当然是比较调皮的男生,在下楼时会坐在扶手上滑下来。那样做,一是快捷,二是刺激,三是觉得胆子大滑得帅气从而感到有面子。。。。。。呵呵。我当然也没少干。有三种滑法,一是趴着骑在栏杆上,脸朝下,这样比较安全,难度也最低,要是害怕,可以上身都帖在扶手上,用手握住栏杆当刹车,缓慢滑下;二是单边侧坐在栏杆上,这种难度较大,经常难以完成全程,因为速度非常快,双腿是垂在同一边,很难控制速度和方向,所以中途可能会掉下来(当然是掉在有楼梯的一边,要是掉在另一边、大头朝下,就麻烦了,呵呵);三是双腿分在栏杆两侧,坐在栏杆上,脸朝上,跟骑马的姿势差不多,这种滑法要注意别撞到滑梯尽头那高起20工分的圆形扶手,如果撞得厉害,可能会受伤并影响长远的说,呵呵。那个木栏杆非常光滑,没有一粒尘土,光泽也非常好,估计是广大男生长年累月滑出来的。
   我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只要玩过的同学都应该会想得起来的。我现在每次看到比较光滑的楼梯栏杆,就会想起上初中时滑栏杆的经历,就偷偷笑。
  我们上初一时,自修课时,动不动楼下教务处老师、校长、副校长就会上来,因为我们太吵了,惊动了领导,呵呵。还有就是冬天的时候,南方冬天时很不好过的,学生们想尽办法取暖。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开始,人们发现跺脚可以缓解脚部特别是脚趾头的寒冷感觉,所以大家动不动就跺跺脚,跺脚前部,特别是只跺脚趾头那部分。跺脚的时候,声音是很柔、很紧促的,应该时动静不大,可是想想,学生们一般是比较喜欢起哄的,有一个人跺,大家都一起跺,好象故意要“逮代”,人家跺我也要跺,或者是故意要凑热闹(其实就是凑热闹),为了好玩,全班同学都跺,一起跺,那动静,让人很受感染。木地板,楼下是校领导,立马有领导上来了,全体立即停止跺脚。全班都参与了,就不好说什么了,就是“酱紫滴”。不知道有哪位学长有类似经历。

强烈赞同:“经修缮后可作为永久性的校史陈列室,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是天台教育博物馆,比再造那么几十个“济公新居“要富有内涵有意义得多。”
我怀念我的母校——老天中。我怀念我的母校——东湖边上的天中。可是,以后要是天中搬家了,怎么怀念啊,未来的新校址对我来说是毫无印象的。

285#
发表于 2006-2-15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7 编辑

以下是引用后司街在2006-2-14 9:16:31的发言:

冷风强滴
这个程序都还记得这么清楚啊!
pfpf!

惭愧啊!抬举我了。实在是丢人现眼,各位大虾可莫笑话我这雕虫小技,我这纯粹是回忆过去。
也就记得这么多了。但是,这是我一生的幸福。无论别人学问多高深,无论以后科技多发达,无论以后自己各方面水平有多高(我后来不是学计算机的),我都记得当年——在这么小的一个县城里能学习计算机的难得机会,我每想起当时上机时候看到屏幕出现我编写程序运行出来的简单图形时候的兴奋,就觉得很幸福。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就幸福了,反正是心情很好的说。呵呵。
286#
发表于 2006-2-15 19:0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8 编辑

  “带着被无数学子脚步踩出深坑的踏脚石”,也是我天中给予我印象之一。能考入天中对于那时的小学生是巨大的荣耀,小学按片区划分,一小能进入天中的最多,四小分数最高,二小也不低,记得我升初中那年的分数线是:四小200分、二小198分、一小168分、三小忘了,总分为230分。我班共有5人考入天中,当时能考入天台一中,就如现在考入清华北大,印象最深的是外婆引以为傲的神情。此荣耀可见当时天中在天台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记得开学前报名,班级名单就贴在老教学楼的东北侧墙面上。找到自己的班级,并有了学号,“学号”这是小学时所没有的玩意,按入校时分数进行排列,发现自己排在前十位但未能进入前五,原来山外有山,这是第一次认识到将来面临的竞争将是非常惨烈的,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压力。 
  “带着被无数学子脚步踩出深坑的踏脚石”,这石头我曾对着它发过楞,家门前屋檐下的条石曾被石头滴出一个个凹坑,见识过水滴石穿,但很少能见到被人踩出如此深凹的石坑,那时曾想过要有多少人的踩踏才能磨出如此的深度,想必其中有我父辈留下的足迹。 
  毕业前正拆着连接宿舍区与教学区天桥下的阶梯,毕业后听说那老楼也给拆了,从此我不忍心去学后巷走,有十多年没有去看了那片校区,怕触动我脆弱的神经,怕现状残忍地将我心中的老天中格式化,我想在我的心中保留住那片校区,那条巷子,那个校门,那座天桥,那几栋老房子,还有那几棵老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5 12:15:25编辑过]

287#
发表于 2006-2-15 19:3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19:59 编辑

  说起来,我联想到后院家属区、宿舍区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午在食堂吃(家长都上班,路远,中午不方便回家做饭),自己带饭盒和米蒸饭。我洗米的时候都羡慕农村同学的米,那些米是自己家种的,样子好看,颜色、饱满度都好,我家米是从粮店买的,特别次,每次洗米看到旁边同学饭盒里的米那么晶莹剔透,总是很不爽,觉得自己好苦,连米都这么次。每学期好象3元还是6元的蒸饭费(具体忘记了),每个饭盒上用铅字盖个数,放到蒸饭车的格子里去,到中午下课的时候,大家火速跑去找自己的饭盒,跑得飞快、相——当——快,因为有可能去晚了的话饭盒会被别人拿走(有的是不小心拿错,有的是故意拿别人的),然后去买菜(有少部分同学自己带菜,特别是黄豆、菜干类的,连同米饭蒸着吃,主要是为了节省)。当时觉得食堂还行,后来想想,条件是很艰苦的,破桌子,大家围着桌子站着吃。每个礼拜五还是礼拜几来着,晚上做包子吃,买包子跟打架一样(听住校的同学讲的),人山人海,我有一次也好奇得去凑热闹,第一口味道还可以,再吃就一般了,后来研究,主要原因是肉太少菜头丝太多造成口感一般。
  不能多说了,勾起很多回忆,有甜有酸,甜更多一点。无论好坏,有回忆,还是好的。
  什么时候有时间,有新的回忆再写吧。
288#
发表于 2006-2-15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00 编辑

以下是引用ALICE在2006-2-15 11:04:46的发言:

小学按片区划分,一小能进入天中的最多,四小分数最高,二小也不低,记得我升初中那年的分数线是:四小200分、二小198分、一小168分、三小忘了,总分为130分。


怎么计算的分数?分数线高于总分?
289#
发表于 2006-2-15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00 编辑

以下是引用冷风在2006-2-15 11:38:46的发言:

怎么计算的分数?分数线高于总分?


哈哈!已更正!
290#
 楼主| 发表于 2006-2-16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02 编辑

老校长办公室
  老校长办公室位于大门通往操场的走廊当中向左拐,走进一扇小门,里面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一幢二层小楼和一个院子。据我的记忆以及“后司街”中提到过,那是天台某位名士的宅第(具体记不清了)。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建筑,属清末民初风格,简洁明了,中国传统的庭院融入了部分西式的风格,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小楼砖木结构,庭院中有一株皂荚树、一株枇杷树、池塘、桃树、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涵,枇杷多子吉祥,桃树可避邪。西式的夹竹桃和冬青为点缀和镶边。春天鸟语花香,秋天金黄的落叶满地,闹中取静,一派充满书卷气的官宦富家庭院。
  小楼采光极佳,几乎没有背光的房间,底楼中堂会客,校长、书记办公室在楼上。估计以前楼下是会客和餐厅,楼上是卧室。
  老校长办公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尽管中学时代并没有在意,但后来了解近代建筑和天台文化的时候,回想过去记忆中的小楼,体会到当时保存完好的反映一个时代的建筑是那么的珍贵和稀罕。不想多说的是,它又是在天台“城市化”过程中无奈的被毁灭了。
  天台到处是旅游的资源,并且是十几年前江南非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以后再作专题闲聊)。短短十几年,古镇被毁,假古董拔地而起,美其名曰“发展旅游”。
  “多读几本书吧!大人!”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23:30:2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5 06:55 , Processed in 1.0662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