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4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文化遗产十人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4-22 10: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文化遗产十人谈
王太龙、陈 政、许尚枢、许世琪、许周纳、孙明辉、张密珍、周则贵、金建荣、郑鸣谦

孙明辉:文化遗产,是指围绕一个地区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精神文化力量。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历史遗存、文物,也包括地域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竞技游艺、民俗风情、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
天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素有“浙东名邑”、“文化之邦”之美誉。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地域性文化——天台山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们邀请了天台部分学者,就天台的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4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1-9-6 20:41:25 | 只看该作者
栏目:情感文章 作者:草屋编辑 时间:2009-10-17 点击:   午后,听着MariahCarey那略带忧伤的歌,abercrombie and fitch paris,她沙哑婉转的声音在空寂的房内弥散开来。我好像也走进了似梦非幻的遥远记忆……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爱音乐的。记得还没上学的时候,我家就有了一台夏普的收录机,那在当时是足以值得炫耀的一件事,christian louboutin pas cher!这个“玩具”的录放功能也被我和哥哥发挥的淋漓尽致,(只可惜,珍贵的童声早已不知去向)。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也乐此不彼于自己的声音在录音机里一遍又一遍的传出……
  八十年代初期,家家户户听的最多的要数邓丽君的歌;我家也不例外,至今我还记得那盘磁带的封面:邓丽君那莞尔一笑很纯很纯;在当时被称作“靡靡之音”,却流传至今。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他当时在厂乐队。笛子、巴松、二胡;到了父亲手里,polo ralph lauren pas cher,都能化作美妙音符!每次厂里搞活动排练节目,我都像个小尾巴一样跟着。渐渐的,自己也有了几分音乐的灵气;也开始和父亲欣赏同样的音乐:《我的太阳》《鸽子》《重返苏莲托》。
  这种优势也得到音乐老师的欣赏。还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的音乐老师姓季。印象中她的声音很洪亮,普通话讲的也很标准,louboutin。每次上音乐课,叫的最多的也是我的名字,因为我总能给她最圆满的答案;也因此得到了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第一件奖品:一支带橡皮头的铅笔——
  到了九四年,一台小小的录音机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我对音乐的欣赏。母亲托人买了一套SONY的组合音响并且放在了我的卧室里。哇塞!我感受到了音乐带给我的前所未有的震撼!对,何不开个家庭音乐会!建议一致通过,母亲来段京腔,我和哥哥来个男女对唱,气氛好不热闹,polo ralph lauren homme!
  呵呵!这点滴回忆堆砌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abercrombie and fitch,时刻温暖着我!我很庆幸,家人赋予了我一个宽松明朗的环境。音乐,只是我怀揣着的一个梦想——过去虽已遥远,梦想还会继续!
相关的主题文章:

  
   我们这一代人
  
   珍惜人生 敬畏生命
  
   幸福的种子
14#
发表于 2011-2-14 16:00:3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值得学习啊!
13#
发表于 2009-5-2 11:46:11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 学习。
12#
发表于 2009-4-27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天台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必要手段。
11#
发表于 2009-4-22 15:47: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09-4-22 15:20:5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子。
文物、文化遗存的保护基础在于本地社会各界保护意识的提高,这包括普通民众的,也包括政府官员的。
有较高的保护意识,才能接下来做更多更复杂的事情。
建议钻到钱眼里的官老爷们多看看,修复老房子做文化建旅游用途比拆房子卖地可能还能赚钱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48:04 | 只看该作者
九、作为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它固有的生态环境,如何看待文化遗产周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
周则贵:
以古建筑为例,用电脑来打个比方,古建筑本身是硬件,而建筑的的周边的生存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就是配件,人文环境就是软件。
我们保护古建筑,不但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形制、装饰等艺术价值,更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建筑而释读和建筑有关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思想、观念等。
目前,我国的古建筑的保护已从以前单一的保护形式逐渐转为建筑及建筑环境、文化内涵并重的保护方式上了。也就是说硬件、配件、软件整体保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并重。我觉得,天台在这一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城市中,一座座孤零零的古建筑被钢筋水泥所包围,成为都市丛林中的一个个“孤岛”,历史信息的完整性被无形割绝。农村中,许多人逃离家园,人去楼空,田地荒芜。那种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风土人情早已不再,古村落成了一个没有“人气”的“死城”。这些都使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系统性大打折扣。
孙明辉: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或是一个项目的保护,也包括它的人文环境保护,因为任何文化遗产都与它生存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建筑,如果将它周围的山水割离开来,也就失去了它的韵味。2008年我县的赤城街道被列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31:22 | 只看该作者
八、文化遗产在当今天台的社会发展中有何推动作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许尚枢:
天台的文化遗产富于特色而又包罗万象,它们对天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既有渐移默化的一面,也有显而易见的一面。以济公文化来说,无形的,如济公不畏豪强、扶弱济贫的精神,已经化为台州式的硬气和侠气,流淌在绝大多数天台人的血液中。有形的,如济公千姿百态的形象,通过绘画、雕塑、影视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街头巷尾不时会响起轻快幽默的济公歌。这对激浊扬清、净化社会空气无疑有其积极意义。有形的,如有关济公的遗址和建筑,如济公故居、石寨头济公殿、赤城山济公院和悟月楼,是人们礼拜和观瞻之所。其中永宁村济公故居,地处城区,集朝觐、观光、购物于一体,已经成为国清寺和琼台仙谷以外天台旅游的另一热点。尤其是国务院将天台济公传说列为第十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后,海内外的济公文化又掀热潮。继天台举办济公文化节和召开首届中国济公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后,澳门又举办了国际济公文化节节暨纪念济公成道八百周年系列活动,天台代表团的学术文化和艺术表演赢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赏。所有这一切,进一步确立了天台的济公故里和祖庭地位,提高了天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密切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对进一步打响“济公品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并将继续起着积极的作用。
趁此机会,我想谈一下天台的文化旅游和产业品牌问题。品牌的确定有几条不成文的原则:①本地有突出的资源优势;②外面有很高的知名度;③当代和今后较长时期社会有需求;④能整合本地的主要自然和人文资源。⑤发展产业和对外宣传已有一定基础。天台最突出的资源是佛道文化、生态环境和智者大师、寒山子、紫阳真人和济公等众多名人。后者在宗教界、文学界有很高知名度而以济公为最普及。当今中国逐渐步入小康,健康长寿已经成为国人的最大愿望的执着追求。因此,个人以为,天台应该在神山秀水的生态优势和佛道两教的大背景上突出济公的主题,满足人们孜孜以求的愿望,定位为“佛国济公故里  仙山养生天堂”。就其可行性来说,这一口号也能整合天台的几乎所有主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天台的医药、气功、武术、文学、艺术、武术、饮食和一些特色民俗都可以整合到养生中来。再说历史上出过诸如高清昱151岁、范青云143岁等高寿之最,当代也不乏有叶宗滨107岁这样的老寿星。天台在2006年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又于2007年4月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石梁镇、街头镇、白鹤镇、三州乡、龙溪乡、泳溪乡、南屏乡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材料已经报送到环境保护部。
济公在历代登上舞台的僧人中,是唯一担任主角的高僧,济公的知名度随着多种传媒的宣演已经名扬五大洲。天台山已经成为全球贯注的济公故里和祖庭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足做大做好济公的文章,已经成为摆在天台广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大课题。就目前来说,济公院的朝觐观瞻显得单调,济公故居的面积和位置显得狭小和局促,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笔者建议:县领导要下大决心,在赤城山麓启动“济公文化博览园”的建设,做大济公文章;将济公故居东扩,建成济公祖庙,放便县内外信众开展朝觐活动;与杭州、东阳、台湾联营,开拓“济公之旅”专线;采取深入发掘整理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力度开发诸如已有的济公酒、济公家酿、济公雕塑等食品和旅游产品。旨在健康长寿的活动的养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佛养心而道养身,济公活了81岁,又是个乐天派,因此,上述所有这些策划和建设都要与弘扬“佛国”、“仙山”和“生态名县”的战略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积淀深厚的背景上的一笔浓墨重彩,并突出一个“乐”字。天台的工农业和文化产业也应向生态产品和产业倾斜。如能成功,天台自然会成为人人都向往的人间“天堂”。而当务之急,则要群策群力办好今年6月的国际济公文化旅游节暨济公圆寂八百周年纪念活动,切莫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孙明辉:旅游是追求美与享受的一种文化性活动,其主体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块,文化遗产构成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它既能增加自然景观旅游的内涵,又能拓展当地旅游的外延。如果把自然景观比作一个人的风韵,那么人文景观就是一个人的神韵。
天台旅游产业能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托于天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依托于几千年天台山文化的深厚积淀。天台旅游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与天台山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宣传旅游、要包装旅游,离不开文化,要扩大旅游份额也离不开文化,旅游要创新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宣传做得好与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当地旅游发展的后劲。当今“农家乐”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民俗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果将民俗文化融入“农家乐”,推出可参与的传统文化项目,扩大旅游的外延,加深游客对天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了解,更深层次地提升本地的文化魅力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3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30:59 | 只看该作者
七、地方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台在文献搜集整理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郑鸣谦:
地方文献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象征,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历史沿革、地区现状和风俗民情的真实写照。征集、管理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对于全面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科学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天台素称文献之邦,名流辈出,著述繁富。据统计,浙江全省三国至近代学者著作总量约为11003部,台州学者著作约为四千余部,天台学者著作为1038部,可见天台文献不论在台州,还是浙江,都占有重要一席。这些著述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囊括了佛学、道学、文学、经术、史籍、地志、簿录、武备、医药、天算、艺术、政法、工农等众多领域。各个领域都有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如释家的“天台三大部”,道家的《坐忘论》、《悟真篇》等等。可惜这些文献丧失大半,留传下来的近300种与天台有关的历史文献,将会择要编入《台州四库》。
应该说,我县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如天台图书馆、天台博物馆。但是,由于各个单位在文献收集和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宏观调控,造成天台地方文献在建设上还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在利用上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在文献的管理和揭示上更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为此,建立以网络为基础条件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为挖掘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供一个共建共享的大平台,对于推动天台经济和文化建设和对外开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建立天台文化大县的一项基础工程。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2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30:07 | 只看该作者
六、天台老城有着“琵琶城”之誉,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天台老城在中山路、孔庙、花楼等保护过程中,与丽江、平遥古城等文化名城相比,存在着那些差距?如何看待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如何看古建筑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陈 政:
有人说,中国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时期。如今随便步入哪一座城市都能看到尘土飞扬的拆迁工地,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天台县旧城改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是人民西路、人民东路,后是工人路,再就是劳动路、赤城路。到了90年代后,旧城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建设与保护是城市建设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古建筑固然有其历史感,但是,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有许多距离,毕竟都是砖木结构的建筑,采光通风不好,道路狭窄,有的多年失修,下水道堵塞,卫生实施极差,绿化、美化更是无从谈起,在火灾台风面前岌岌湿,居民也盼望政府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作为古建筑,它有文化价值,可老百姓首先是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要居住的舒适,如何使二者统一起来,是现代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
许周纳:天台立县较早,已近18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历史岁月中,天台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古城区,被人们称之为琵琶城,是一座为什么能开八门的小县城,至今尚找不到确切的能开八门的理由。古代封建社会是典制极严的,上下分制,尊贵分明的,开八门据传全国只能二个县城,天台是其中之一。
如果解放初期有文保意识,很大可能我县古城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城。丽江、平遥现状与我县非常相似,可惜,我县古貌已大部分无存。应该说是非常可惜的,所幸,至今尚保留着中山路的大部分遗存老城区内尚还有一部分江南典型的少见的四合院落,北京四合院的规模没有天台大,安徽的四合院尚没有天台完整,“三推九明堂”唯有天台独有,更特别的门窗棂的本工“一根藤”唯全国仅天台有,故宁海收藏者何晓道专收天台门窗和天台四合院建筑格局,他曾将杨莪林整座建筑移往宁海大佳何地方。
天台的孔庙台州市内最大、最完整,以前叫“圣人庙”现已修整,虽不完全,但已基本复原。
中山路,分东西,西段至临川桥已修整,东段还尚未修整,但面貌依旧,风格尚存,只可惜保留了店铺、店后的院落已有一段基本无存。
杏庄路、新华巷,中山西路靠北面后民居的四合院是保存完好,但显破旧不堪,极需修整的现状。围裙临川桥的西段中山路尚完好,但未有积极措施去保护,如同寿堂药铺,是目前台州市唯一的传说中药店,现关闭任其倒塌没有去利用,内存的木雕构件,任其拆毁、移用,据说是体制的改变而无法再传存下去。不知县政府是否知晓。金代道地,赵代道地,五代道地都是较典型的完整院落,及待采取措施。张文郁故居,许杰读书处,“卧雪遗风”等等,也是处于极待修复的现状。
综述以上,平遥古城与我们天台是无法相比,但是天台的特色应保留和弘扬,即使剩下无几,在极少数也应采取措施,更好地用各种手段去保护、去利用。
保护不单是去保住、去护住,我想这是被动的消极的保护,如临川桥,立了一块保护牌子,措施没有,任其破坏,绝不可以。要保护,要我们在修理维护,更重要的是很好继续使用。如果荡然无存的,应向现建成的济公故居学习不久也可成为天台一大特色建筑群体。也就会天台特色,如果再不保护利用,不久天台建筑特色的民居、宗祠、桥梁等等完全消失,那的确对不起祖宗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层了。我们决不能再做上对不起祖宗,下不好交代子孙的事了。
目前,在城东正建城楼,非常好,在城西也应建城楼(通赵门),一些典型古民居再也不能再拆迁了。收取教训,总结经验,将中山路这条已存近二千年古街完整传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琵琶城时代已不复存在了,时代总要前进的,在前进中也应有继承的基础,天台已进入始丰溪时代,城市扩容了,高楼林立了,人们已住进宽敞、舒适的房子了,环境优美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和进步。任何人也阻挡不了,天台的文化传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不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了,所以,传统文化还应去体现。这就是中华民族之文化。
金建荣:现在当人们谈到历史文化名城时,它的所指往往是古城中所留存至今的那些古建筑,包括民居、公共建筑中的祠堂和庙宇等。人们更多注意的是这些古建筑所呈现的外在形式,如它的营造建构,建房风格,以及房屋的一些木构件和石构件。自然,对于建筑这是最直观的面貌。其实,每一幢建筑还有它内在的精神,如当年宅主选择建筑风格时的情趣,从堂名、楼名中,后人们还能感受到当年宅主的精神面貌,在那么漫长的历史中,发生在宅院中的那一件件事情,或平平淡淡,或跌宕起伏,这些或许我们应更加地关注,因为建筑的这些内在精神风貌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也更能呈现它真实的历史。
    从外在来说,天台的民居建筑除了全个道地的四合院和半个道地的三合院之外,最具规模的要数三透九明堂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通常由三进厅堂,两侧建有厢房和小院,门堂套门堂,前后各进都有单独的门楼与外联通。现存于铺前村的张氏三透和街头的曹氏三透总体上都还是完整的,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与倒塌。还有就是四弄堂的建筑风格也是天台民居中的一大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是从四合院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改动,宅院的四角分各有一个天井,和一个水门,打开水门则是四条小弄,这样的风格使得生活的出入更为便利,同一宅院的各户也更有独自的生活空间。现存于桥上的宣武第和灵溪村的景聚楼就是这种风格。由此可见,天台的民居建筑格局既有传统的风格,也有地方的特色。
    作为山城的天台,也具有山城的建筑特色,建筑材料了除了传统上的木结构的砖瓦房之外,还有地域风貌的建筑材料,比如说石板墙、乱石墙、茅草房等。溪头与水南的的石板墙曾与吊脚楼和土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特色民居,但这现象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具有天台民居特色的石板墙忽略了,我们在拆了许多石板墙的老屋时,是否也能考虑一下保留一些?现在天台老城内除了溪头的石板墙之外,后洋陈巷的植桂龙庭民居的石板墙也还是相当完整,城外的水南村与铺前村也还有许多这种风格的民居。乱石墙以前在城内还能见到,现在也不多了,但在一些山村还是随处可见的,只是倒塌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在了解天台民居的时候,首先需知道天台民居的特色在哪里,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知道它的保护意义。
天台的民居基本上是砖木结构,而木结构的房子是非常容易腐烂的,所以每隔数年都需要修缮和更换构件。而天台的民居与国内其它地方一样,近50多年都没有完整地修缮,只是一味地使用,这样超负荷的使用,造成了许多房子都处于倒塌或将要倒塌的状态,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整修又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造成了修还是不修?能修还是不能修的尴尬场面。民居的另一现状就是原先的使用格局已完全破坏,房屋的等级关系与使用的区域原先都有严格的区分,但49年之后,民居的这种区分已彻底消失,一幢民居,住进了多户的人家,久而久之,就引成了大杂院的现状。
     我们现在更多关注的建筑的实用价值,其实,建筑除了其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它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民居的楼名和堂名上,如花楼民居群中的许多楼名都取有“德”字,从中可见对于品德的追求,如其中的慎德楼。乌门楼许的孝友堂,体现的就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家风。五关里的云在堂也符合了文人的那种闲情逸致。张文郁故居的度予亭说的就是当年张文郁为文友祝微谏诤,使其冤案终得到昭雪的故事。通过这些楼名,后人所感受到的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还有就是当年挂到楼中的楹联,这些楹联反映出的是他们的志向的选择,如涌江堂中的那些楹联,“筑室临流,半村半廊;开轩面圃,可读可耕。”如此的楹联不但反映出了民居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样体现了宅主作为一位读书人的情趣。乡间的门楣上还有许多的题额,都无不显示出宅主的精神风貌,“素位安贞”、“居仁由义”等说的都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实,这些文化价值才是一幢民居的活力所在。当我们无法将民居的实体完整地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至少能将它的文化精神继续保留与传承下去。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7-27 16:52 , Processed in 1.0569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