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1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家宝为什么要发表个人署名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style="FONT-SIZE: 12px;">温家宝总理2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回答了必须推动政治改革的种种疑问,并阐述国力急增后,中国应如何在内政及外交上进行改革,以回应外界的“中国威胁论”,而翌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在第二版加以刊载。国家领导人以这种方式发表政见,是极不寻常的,加上现时正值两会前夕及十七大准备敏感时刻,一向低调、稳重的温家宝,为什么发表这篇文章呢?<br/>  温家宝的文章,遣词用句平实,没党八股味道,内容也务实,且面面俱到:既引用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在解释改革和创新时提到了“三个代表”理论,也引用了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此外,文章还提到温家宝一向极欣赏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br/>  这些特点,极具温家宝个人风格;而且,新华社发表此文时,并没透露其出处,除了少数几家中央级报章以不算显著的版面刊载,其余的媒体并没大肆宣传,与一些中央重点宣传的文章(包括全国党政机关报一律转载,标题、版面等格式划一),相去甚远。因此,相信此文只是温家宝阐述个人政见,而非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创作(但事前应知会了政治局常委,甚至得到支持)。<br/>  在这篇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温家宝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余,也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温家宝强调的是,必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br/>  温家宝在文中阐述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就是“外交战略”。跟以往领导人的论述不同,温家宝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外国对中国的人权、民主、经济威胁等批评,视之为良性压力,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回应这些批评的良方妙药,而非视之为敌视及打压中国的“说三道四”恶意攻击。<br/>  温家宝说,中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清楚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外界认为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对外掠夺和扩张的疑虑。”他又说:“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反对腐败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增进社会和谐为重点,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做,就能使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也就是说,温家宝认为,只有推动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批评,甚至“中国威胁论”,才会缓解甚至消除。<br/>  纵观全文,温家宝以“理论”及“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解释中国为什么必须尽快推行政治改革,这能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既回答了国内近年有关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争论,也解释了中国的发展战略。但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温家宝要在这个时候,发表这篇文章?<br/>  无论用意如何,温家宝把政见公诸于世,若非有重大使命,温家宝断不会多此一举。<br/>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官民对立愈来愈激烈,既得利益集团的实力不断增强,阻挠制度改革。目前,社会高层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感,温家宝是否要藉着两会前夕,大声疾呼,重新凝聚社会的政改共识呢?另方面,温家宝是起草十七大政治工作报告的小组负责人,现正收集各界的意见;这篇文章触及的正是发展方向、改革焦点等议题,是否预示着十七大政治报告,也会以此为蓝本呢?<br/></div>
14#
发表于 2007-3-7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很显然,既得利益集团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更是因为他们和各级政府或者政府官员之间的利益关联。无容置疑,在政策执行遇到困难时,中央政府有时也不得不作些妥协与调整。 <p>  温家宝的文章强调了中共的目标是建设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之上的社会和谐,但更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这种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意在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但这并不是说对改革的争论就没有了。 </p><p>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只要社会问题客观存在,如果允许争论,争论还是会在任何时候和地点出现。中国既有发展的惊人成就,也有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如果贫富不均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恶化的自然环境不能得到改变,经济发展很难持续。 </p><p>  但从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模式的变迁不是中央层面作些重大政策调整那么简单。一旦触动重大利益,政策就变得难以执行。 </p><p>  因此,有效的政策就首先取决于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妥协。利益妥协的首要前提就是利益表达,对国家政策的争论就是利益表达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p><p>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最重要的民意表达机制的两会,应当鼓励政策争论。只有通过争论,社会才会达成共识,利益才能达成妥协,有关部门才可以理性决策。 </p><p>·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p>
13#
发表于 2007-3-7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最明显的莫过于人们对《物权法》的争论及其产生的实际政治影响了。同时国内的争论也必然产生外部影响。一些西方观察家开始怀疑中国既定的经济改革是否会继续下去,左派政策话语是否会成为主流。 <p>  事实上,为了澄清中国的改革政策,胡锦涛和温家宝本人在去年两会期间和随后,多次表明中国政府会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在社会公正和正义之上的社会和谐并非要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经济改革路线,而是要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是,海内外的疑虑一直是存在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两会来临之际,温家宝从正面阐述政府的立场显得非常必要。 </p><p>  但是问题并非那么简单。从深一层次来看,这也表明中国政策重点转移的困难。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优先,现在则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两者之间自然有不同的地方,是发展的优先次序问题,即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之上。 </p><p>实际政策有待争论 </p><p>  这里牵涉到的不仅是政策话语问题,而是实际政策变化问题。而任何政策变化必然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分配。 </p><p>  比如说,如果光强调经济发展,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就会处于优先位置;但如果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那么包括工人、农民、流动人口在内的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就不能被忽视。 </p><p>  正因为这样,领导层的“亲民”政策尽管得到多数社会群体的认同,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p><p>  首先是各级官员尤其地方官员对新政策有抵触。要从以往的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策转移到以人为本的政策,对地方官员来说并非易事。 </p><p>  一旦当政策转型触动到地方利益时,他们就会变着法子来抵制政策实施。进而,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尤其强大。 </p><p>  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既得利益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动摇。实际上,有中央官员早就承认在推行一些政策时,中央方面“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种说法既表明了中央政府的决心,也表明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p>
12#
发表于 2007-3-7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温特别强调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他引用“南巡”后中共所强调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说法,也引用邓小平说过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p>  温家宝的讲话可以说是中共高层近年来首次回归邓小平政策导向的最明确的表述。胡温领导层自200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政策层面的创新,来应付和解决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包括社会群体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日益增加的收入差异和贫富分化,环境的恶化和党政官员腐败等等。 </p><p>  新领导层意识到,尽管发展还是硬道理,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还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应付和解决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结果,经济发展本身就会是不可持续的。 </p><p>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领导层已经形成了一套既承继邓(小平)江(泽民),又有自身特色的新政策话语,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社会正义和谐社会等成了这个新政策话语的主要概念。 </p><p>  温家宝在长文里强调的是发展,而把近年来发展出来的新政策话语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 </p><p>现在同时强调公平与正义 </p><p>  问题是,为什么要回归邓小平?从表面上看,可以把这篇文章解读为温家宝对自去年两会期间以来对中国改革路线的争论即所谓的“左”“右”派之间的争论的回应,为今年的两会定下一个基调。 </p><p>  因为贫富差异和社会分化等客观问题的存在,新老“左派”逐渐利用领导层的“亲民”政策话语来“反思”和批评以往的经济改革政策。另一方面,“新自由派”则力促深化经济改革,并要求把改革扩展到政治领域。 </p><p>  两派之间的争论在去年两会前后明显化,代表两派的知识分子不仅各自召开会议来声明自己的主张,而且也在各种媒体上交锋。 </p><p>  尽管两派之间的争论极为正常,但对领导层来说,这样的争论会产生负面的政治效应。对内来说,这种争论会产生相当大的政治压力,使得很多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p>
11#
发表于 2007-3-7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前夕,总理温家宝以个人名义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5000字长文。这篇文章已经引起海外媒体尤其是华文媒体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希望从中解读出关于这次“两会”甚至是今秋中共十七大的一些重要信息。 <p>  温家宝长文涵盖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关于和平发展”和“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 </p><p>  本文不谈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问题,而是侧重分析此文所隐含的中共政策话语重心的变化。这很重要,因为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政策话语的变化经常会导致直接的政策变化。 </p><p>发展再次成为硬道理 </p><p>  就内政而言,温家宝文章所强调的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赵紫阳当政时提出,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概念不断被使用,来论证中国各方面改革政策的合理性。 </p><p>  这个概念的逻辑是这样的:初级阶段意味着中国还是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社会公平和正义也是改革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达到必须以解放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为前提。 </p><p>  这个逻辑曾表述在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简单明了的说法中。 </p><p>  这个逻辑反映在自九十年代初以来的中共政策上,最终落实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念中。现在温家宝再次强调这个概念和这个概念背后的逻辑。 </p><p>  他提到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也提到“南巡”后中共十四大所确定的“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路线。</p>
10#
发表于 2007-3-5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郑鸣谦</i>在2007-3-3 23:44:00的发言:</b><br/>大师是不是看上我了啊,有空来北京喝杯茶。</div><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往返机票报销不? 燕窝鱼翅有吃不? </font></p><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吃了空看看</i>在2007-3-3 23:43:00的发言:</b><br/>香港文章说现在中央九个常委,二个在干(胡温),三个在看,四个在捣蛋.</div><p>昨天的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上少了一位中政局常委,为嘛?</p><p>今天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的“他”是他本人吗?不像哦。。。&nbsp;</p><p>&nbsp;</p><p>&nbs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5 15:37:57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7-3-4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p>同意楼上观点!</p><p></p>
8#
发表于 2007-3-4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p>文章是应景之作,讲的也是实话。观点也比较到位。说明我们高层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和冷静的。</p><p>为什么说是应景之作呢?因为一、二、三部分尚未构成一个体系,四部分又有单独之感。根据本人分析,就是为了最近召开的两会的。因为两会报告事先有征求意见过程,温的讲话就是对征求意见过程中比较集中意见的反馈和回应。</p>
7#
发表于 2007-3-4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p>积重难返啊</p><p>期待伟人出现 兴我中华</p>
6#
发表于 2007-3-4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郑鸣谦</i>在2007-3-3 23:44:00的发言:</b><br/>大师是不是看上我了啊,有空来北京喝杯茶。</div><p>啊喔&nbsp;&nbsp; 谢谢大蒜看上偶呀 不容易哟激动中&nbsp; 不过传说北京人都挺能官腔滴&nbsp; 待偶学学先&nbsp;&nbsp; 呵呵</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2-9 21:47 , Processed in 1.1083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