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8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下王羲之“独笔鹅”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3: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西安碑林碑拓片

     * 青石质碑高135cm宽73cm厚12cm正文书一40cm*70cm一鹅字,边款有王羲之书永和年三月春字样。
     * 正文旁有历代书法大家文豪,名人如:苏东坡、米芾、王文杰、朱熹、文天祥等40余人千余字的提拔、诗句及边款、四十名大家真迹一目了然。字有行草隶篆等体、实乃翰苑绝品、艺林无双。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9-7 13:1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3:23:0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另类信物——“一笔鹅”


罗时叙


  王羲之的“一笔鹅”,挂在了庐山博物馆里。
  这是一幅非常吸引人的书法作品。这个一气呵成的“鹅”字,一笔挥就的“鹅”,似行似草,“我”在上,“鸟”在下,一笔连成。(据说,浙江省天台县的清池文物陈列室里,也有王羲之这样写的“一笔鹅”字古碑刻。)这幅王羲之的一笔“鹅”,笔力雄劲,气势巍峨,结构严谨,气韵流畅。借用《晋书·王羲之传》里的话,就是“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鹅”字高约110公分,宽约60公分。落款:

    永和辛亥春三月王羲之书

  永和辛亥,即永和七年(351)。落款下有篆字阳刻方形印章:“王羲之书章”,红印色。其下为方形印章,篆字:“逸少”,为王羲之的字。印章颜色清晰,不给你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陈旧暗淡感觉。条幅内为白色宣纸,高约130公分,宽约70公分。外框灰褐色绢,外框左右宽约8公分,上约15公分,下约12公分。此绢框的右边,有两处为破损后的补绢。整个条幅长约300公分,宽约120公分。隔着大玻璃框,我只能仰望目测,估计而已。
  在宣纸内,“鹅”字四周,有自南北朝至清代的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25人的题跋。例如:唐代的贺知章、欧阳询、张旭,宋代的苏东坡、米芾、朱熹、范仲淹,明代的方孝孺,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最早题记的是南北朝的崔浩,题于公元425年,也就是这幅王羲之书写的“鹅”字之后的74年。灰绢框内,有自唐代至明代的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15人的题跋。例如元代的赵孟頫。总共有历代40位名人的题跋。
  历史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条件与机遇:在这么个条幅内,集中了1500余年之中的40名各朝的著名人士来题跋。其中,有“贞观十七年贺知章跋”,贞观十七年为公元643年,而贺知章为显庆四年(659)生。难道他出生前15年就鉴赏了王羲之墨宝?这就是个大破碇。
  在唐代,存于皇室的王羲之真迹就有3600件。然而,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做了唐太宗的陪葬品。高宗时,王羲之不少真迹又被盗者烧了。《兰亭序》等流传今世的,是几种摹本。学者界早已公认,王羲之没有一个字的真迹流传下来了。
  然而,这里有王羲之的一笔鹅。
  这幅一笔鹅上,居然还有元、宋、明、清的系列名人在展示自己的才华。
  显而易见,庐山博物馆展出的王羲之的“鹅”字,是个膺品。据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鉴定专家刘九庵于1975年鉴定,它大抵是清代制作的。 据说,它是清代光绪年间从北京故宫里流失出来的。1974年,庐山博物馆从庐山东麓的高垅公社某人那里收购来的。据当时庐山博物馆的经办人说,买来的时候,这王羲之的一笔“鹅”,是一团有些烂的纸,他们立即请人裱了。所以,裱托的有着雪花点装饰的浅灰色绢子,至今完好,几乎没有破损。上下两头的木卷子,黑漆色,大抵没有掉漆。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说过,“伪好物”有它存在的价值。
  其实,创造王羲之一笔“鹅”这件膺品的人,对历代书法大家有相当的研究。他深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精神。他把“鹅”字写成上“我”下“鸟”,在行文自上而下的古代,就是“我、鸟”。我就是鸟,我就是天鹅——这就是王羲之的灵魂的有形化,这就是王羲之灵魂的声音。王羲之毕生爱鹅。
  冒充“王羲之”的圣名,侵犯王羲之的著作权者也,他想到哪儿,都是对的。他愿意招谁来,谁就来了。你来了,你就是。不管王羲之写没写过这样的字,也不管贺知章、欧阳询、张旭也好,苏东坡、米芾、朱熹、范仲淹也罢,方孝孺、方以智也行,不管你对王羲之是否作过这样的评价,一千几百年的名家,统统到这条幅上来报到了,留下了题记或者跋。好一个幻想大师!
  然而,那位膺品制造者没有想到的是,他假造历代40位名人的题跋,其实是替孤独的王羲之的灵魂,从时间隧道里找来了许多高层次的对话者,其实是一件迟到的历史的信物。它表达了历史对王羲之的特别的钟爱。
  古代中国,尽管书法是儒者必修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但是,书法,只是儒者个人的一种素质。一位儒者,若没有做官,他的书法艺术再高超,他也是没有正宗的社会地位的。故而,唐初大臣房玄龄主持重修的《晋书》,为王羲之列传,主要记述的是他曾任临川太守、征西将军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上。
  而王羲之自53岁之后,还是辞了官,永不出仕,隐居山野,一心攻研书法艺术了。
  在官本位深重地渗透了国民的血液、价值取向一元化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不愿做官,不愿意做一个政治优化大师,最终辞官隐居,一心搞什么“写字”的人,他可以作为权力系统以示“儒雅”的摆设、点缀,却没有多少官僚把他的人格与尊严当数的。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被当作唐太宗的陪葬品,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王羲之看成他的思想奴隶与艺术奴隶。
其实,皇权早就这么做了。在王羲之去世之后17年,王献之去世后10年,朝廷就逼迫王献之的女儿、也是书法家的王神爱做了傻瓜皇帝的皇后。这,本质上也就已经把王羲之、王献之都看成是思想奴隶与艺术奴隶。
然而,流逝的时间却在诉说:王羲之的价值不是他的真迹的消逝所能随之消逝的,也不是某种至高无上的极端权力所能垄断的。他的生命价值却恰恰在于摆脱了权力对他束缚,恰恰在于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及时转了舵,走向了自己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艺术创造的最后冲刺。他的生命感悟的最闪亮的地方,就是他透彻地明白他的生命终极境界之所在:自我与飞翔。王羲之相信后世是聪明的,是能够读懂他对于生命终极价值的理解的。
于是,这件清代制造王羲之一笔鹅膺品的未署名者也,响应了王羲之在天庭里的声音,代表了一千多年来王羲之的所有的读者、欣赏者,以一种似乎是违背了王羲之意志的方式,以一种似乎陈旧而又似乎很不能上台面的方式——仿造真迹这种特别另类的方式,也就是制造了米芾所说的“伪好物”的斗胆方式,非常态地表达了历史对于王羲之的无限的钟爱,表达了对王羲之的终极境界的敬仰。
我要申明的是,我并不是说所有制造大师的膺品的行为是如何如何了不起。然而,必须承认,任何大师创造的物质存在,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当代科学也罢,未来科学也罢,都无法做过大师的真迹永存。于是,透过这件“伪好物”一笔鹅的纸背,我似乎也听到了历史的承诺:所有把生命的终极境界定位于自我执着的领域的创新的人们,必然会以一种超越于他自己亲手创造的物质存在的方式,而永存于人间。当然,这种超越时空的方式不一定是制造极高价值的膺品(即“伪好物”),这种方式会是非常多元的,或许是非常灿烂,非常能够暴发想象力的。


(选自罗时叙著《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90万字〕)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9-7 13:25 编辑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3:30:09 | 只看该作者
广西百色有王羲之所书的两层楼高的“一笔鹅”石碑,和国清寺的同出一模一样。
当然,广西这个是拓自国清寺的。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9-7 13:3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3:31:41 | 只看该作者
国清寺的,据说某某苦炼三年补上的,这水平真好,找找县内还有没有这位大书法曹抡选的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3:36:48 | 只看该作者
河南新野亮现“鹅”字碑  

(2006-04-04)

    河南新野“一笔鹅”字碑,系清光绪三十年间刘川宝所撰。此碑曾坚立距新野古城3.5公里邓营村西南边的清代官路旁。历年来为书法爱好者和文人学士托贴模仿,广为赞誉。此碑历经苍桑岁月,不知何年何月而失踪,距今一百多年。

     

    刘川富,系新野道光十四年至光绪三十三年举人,一生鳍好书法,尤对王曦之的“一笔鹅”字倍下功夫,终日练习,书法功夫日见长进。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捻军由唐县驰抵新野县境,刘川福暗通检军,致使守备军全部覆没。同治八年,刘通捻军被捕入狱,被押解发配云南。在狱中,手持木棍儿、石块不断练习书法,一日监军头领查看监狱,发现地坪上的“一笔鹅”字迹,赞不绝口,让川福赐其字,自此两个书法爱好者成了好友。监军头领便以重金贿通头领,设计让川福诈死狱中,后又通知其子刘天焕将父救归故里。

     

    返乡后,川福举办义学,效劳乡邻,广为乡民称誉。后为纪念刘川福,将其书写的“一笔鹅”邀请名匠铁笔刻制石碑一通,竖于村西官路边,以供后人鉴赏。

     

    然后,随之时代变迁,清代官路早已不复存在,“鹅”字碑也销声匿迹。

     

    2006年3月20日邓营村一邓姓农民在新规划的宅基上挖地基,挖至一米多深,铁锨被碑碰撞,剖开土层将石碑撬起,用清水冲洗,显现出“鹅”字。

     

    “鹅”字碑高1.2米,宽0.7米,石碑上下首的草字碑文,是书法家马一山的赞文和题词:

     

    “智仁勇天下国家可均,孝廉父子兄弟足法。”鹅字碑两边是:“松柏情操锟鹏志愿,芝兰气味龙马精神。”

     

    自此,新野县刘川福模拟王曦之撰书的“一笔鹅”,被其后世刻碑纪念。

     

    石碑失而复得,亮现新野的消息不经而走,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前来观赏。

    如今“鹅”字碑存放在新野汉画砖博物馆,以供观展。
6#
发表于 2007-9-7 13:39:1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
这样的集合起来就可以做横向比较了滴
7#
发表于 2007-9-7 13:41:02 | 只看该作者
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哈哈。
差点作了井底之蛙,不知何处才是正宗。
8#
发表于 2007-9-7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那就哇  哇  哇 哇 哇 哇 哇 哇 哇的乱叫好咯!
9#
发表于 2007-9-7 15:47:3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个武汉黄鹤楼的捏?
10#
发表于 2007-9-7 16:05:35 | 只看该作者
后司街每人在家里墙壁上,贴一张独笔鹅,这样更壮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4 07:17 , Processed in 1.0553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