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诸暨远征军老兵陈仲瑜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3:39
标题: 诸暨远征军老兵陈仲瑜
本帖最后由 林华强 于 2010-12-5 13:44 编辑

     自从方军老师走访天台抗战老兵并在其博克发表以后,天台抗战老兵志愿者服务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远在诸暨的热心人老周看了方老师的博克后,多次联系方老师,希望有人去看望走访一下诸暨籍抗战老兵陈仲瑜老人。得到方老师的信息后,我就一直想去走访一下陈老,可惜一直没能成行。

           11月22日,到杭州有点事,当晚宿在杭州。23日一大早,驱车赶往诸暨(当时走的太匆忙,忘记买张绍兴地图)。由于路况不熟,走了一段很长的冤枉路,偏巧那天早上诸暨老周的电话又联系不上,我只能信马由缰往绍兴方向开。到诸暨已经是当天的10点多了,正当我四处问路时,老周的电话来了,原来他将手机掉家里了,并叫我在车站附近等他。等了大概大半个小时吧,老周匆匆赶到,于是我们直接往陈老家赶去。
          陈老家在诸暨市的东白湖镇上河图村,东白湖镇离诸暨市区还有100来里。当我们赶到陈老家时,陈老也早已经在镇上等我们了(上河图村到东白湖镇还有10来里路,陈老开电瓶车到镇上等我们)。由于已过午饭时间,我们三人便在镇上草草解决了点温饱问题。到陈老家后,老人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可惜大部分的记忆都已经很模糊,连最关键的远征军部队番号都想不起来了。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4:01
陈老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台州式硬气”硬汉子,解放以后,每次挨斗,只要他能低头或承认,或许就会少出许多苦头,可老人便不信这个邪,死不屈服。谈话中,老人不断的提到希望政府能承认他们出国杀敌的壮举,可这个咱是没法实现的。
老人也很低调,很少向外人提起他的往事。2005年,诸暨市新四军研究会在编写《诸暨抗日战争史》时,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查找到诸暨籍抗日战士陈仲裕(现在用瑜)的名单,而且还是个神枪手。当年该研究会的第25期《流江大地》会刊曾刊登了采访陈老的文章:屡建奇功的抗日神枪手——陈仲裕,才使大家真正认识了陈老。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4:02
陈仲瑜
1926.12.8(农历十一月初四)
诸暨市东白湖镇上河图村141号
   
1943年我还在暨阳中学读初二,那时日本鬼子很猖狂,到处烧杀抢掠,我们都恨死日本人了;该年的6月1日,我们5位同学在诸暨县抗日自卫队曹副官的带领下,一路步行,走过诸暨、嵊县、新昌、天台、临海、乐清,再乘木船到温州,在温州休息二天后到青田县→丽水县→云和县翻千秀岭→福建建蒲城→江西横峰→上饶→河口→莲荷(走了一个月,7月1日到达),期间一路上接收了另外10个学生,记得一个天台人、三个温岭人、一个义乌人的,义乌人是女的,叫玛丽,天台这个同学是该县的街头镇上街头人,牙齿突出,人很高大,叫什么忘记了。
我被分到军政部教导第五团二营八连,团长敖建畴,营长黄杰,连长想不起来了。在那训练三个月后,开始分兵,有到宪兵团的,有到第三专区的,我被分到鹅湖书院干训团(第三干部训练团),该学校有3000多名学生。当时为了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我积极报名参加远征军,在3000多名学生中,我痛过层层考试,终于如愿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其他31名同学。那时在江西坐飞机不安全,我们32人顺着铅山、铜鼓、长沙方向一路跋涉,通过敌人重重封锁线,乘汽车、步行、再乘汽车到达重庆,途中走了50多天。在重庆一个星期后(体格检查)坐飞机到印度丁江,之后到兰姆加集训,集训一个多月后,就派上前线。当时打仗的信号:看见日本人,我们分开包抄日本人,包抄到位后,对面冲锋枪“哒哒哒”放三枪,这边也响应三枪,然后同时进攻,进攻信号是孙立人想出来的,我只记得师长是孙立人,别的回忆不起来了。
还记得:八莫、密支那,在密支那开庆祝大会时,史迪威在讲台上大呼“中国军队万岁!”
吃饭:用飞机空投纸做的如一本书大的小包,里面有4支香烟,8根火柴,一个罐头,四块压缩饼干(咬不动,只能慢慢含),一包咖啡,一个纸杯(压缩的,一次性),一日三餐用飞机送的。那时,日本的飞机已经没有了,天上的飞机基本是美国的。
配置给我的武器:锋枪、自动步枪,我担任阻击手,专门击杀部队指挥官(号称神枪手),打密支那以前,我是少尉,打了密支那后开庆功会后升中尉。我们当时的装备,只有一个洋铁碗和一双筷子是自己的东西,别的所有装备都是美式装备。
曾见到过孙立人:在兰姆江训练结束前,孙立人来见史迪威,那时我见到了孙立人将军。
在缅甸打7个月仗,基本没睡过一个好觉,草地、壕沟、树上,都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我们都有一件很大的雨衣:方不方,长不长,披在身上,当雨衣,放在地上可当垫,四个角拴在树上可当床睡。
日本人投降后,部队回国接收上海,因不忍兄弟自残,反对内战而挂枪隐名,回乡务农。解放后,老人难逃厄运,屡被批斗。老人很倔强,就是不低头不屈服,吃尽苦头。
有三子女,家境很富裕。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4:08
在等老周时拍的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4:10
陈仲瑜老人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4:13
本帖最后由 林华强 于 2010-12-11 18:04 编辑

老周在介绍陈老的房子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5 14:17
本帖最后由 林华强 于 2010-12-11 18:16 编辑

老周和陈老以及陈老和我的合影

作者: 我不是律师    时间: 2010-12-5 14:54

作者: 锄禾日当午    时间: 2010-12-5 16:15

作者: 11郎    时间: 2010-12-5 17:22

作者: TRUEawenfans    时间: 2010-12-5 17:49
等上照片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2-5 18:04
召南辛劳    向老兵致敬
作者: 岛主    时间: 2010-12-6 09:36


       照片上,一个中年汉子拿话筒在打电话。就是这样一个瞬间的定格,仿佛让时光又溯回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

    “诸暨农村第一部个人电话机是在1980年的4月安装的,户主是当时孝四乡上河图村(现东白湖镇五峰村)的陈仲瑜。”据拍摄这张照片的作者、诸暨日报老摄影记者赵潮水回忆说,陈仲瑜是当时全诸暨闻名的花木种植专业户,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承包了村里的80亩荒山,从萧山引进草桑苗嫁接栽培,靠销售桑苗让陈仲瑜在1979年就率先成为了万元户。陈仲瑜是诸暨最早的万元户之一,并成为当时诸暨县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的一个先进典型。

    赵潮水介绍说,当时诸暨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也经常去陈仲瑜花木场考察调研。由于陈仲瑜所在的上河图村地处偏僻,打电话联系要跑到3公里外的孝四乡邮电局,信息十分闭塞。为方便对外信息联络,1980年4月,陈仲瑜花了2000多元钱,自已购买了安装电话所需的电线杆、电线、电话机等,装上了当时全县第一部农村个人电话机,成为当年全县范围内的一大新闻。

    赵潮水说,陈仲瑜家安装是手摇式电话机,通话要通过邮电局总机转机的,俗称“风车式”电话机,这种电话机如今早已被淘汰了。陈仲瑜家安装电话机后,村民有什么事情,都到陈仲瑜家“揩油”打电话。他家俨然成了一个“邮电局”,这只电话机也成了村里的“公用电话”。但陈仲瑜性格豪爽从不计较,深得村民的赞赏。1988年陈仲瑜举家到江西潘阳湖办花木场,这部电话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如今,年已84岁高龄陈仲瑜老人,还在村里承包70亩地种植花木,每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而记录着陈仲瑜打电话的老照片,则已经成为人们回忆上世纪历史的一个见证。(记者 陈 军)


来源:绍兴网  编辑:陈金伟  电话:0575-87253831
http://www.zjrb.cn/news/2009-9/11/content_131715_0.htm

作者: 8009    时间: 2010-12-6 09:58
人才。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2-6 09:59
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年龄倒对得上号   
作者: 小咸鱼    时间: 2010-12-6 12:32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7 22:20
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年龄倒对得上号
周则江 发表于 2010-12-6 09:59



就是同一个人!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12-7 22:22
当天在去陈老家的路上,陈老指着路边的许多树木说:这些都是他种的!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2-8 07:50

作者: 岛主    时间: 2010-12-10 12:47
或许一次次寻访老兵发表在后司街论坛有关老兵的文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只愿这些文字能让抗战老兵的名字被一些人看到并记住,能让他们的名字在百度、谷歌搜寻中得以寻找得到。如能这样,也算有了一点点价值。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43.134.97.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