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9日 08:57 www.ttxw.cn [大 中 小][打印] |
乡友鸣谦持所编《台州四库荟要》样书来访。听了他的简要介绍,看了样书大概,第一印象是震撼:他做了一件非常的完全出人意料的事。 全书13万余页,第一编170册,第二编80册。内容涉及旧台州临海、天台、宁海、仙居、黄岩、温岭六县;作者年代,上起三国两晋,下迄民国前期,历时约1600多年;书目达730余种。他及其同伴仅用八年时间,奔走京沪、两浙、台州六县,收集的资料除了大陆的,还有台湾、日本、美国的。他还是一个在校博士生,就完成了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够令人吃惊了。而所费600余万元,除150万元由学友支援外,其余都由他自筹。对一个在校生来说,这就更令人吃惊了:无论如何,这不是一笔小钱!他的答复会令人心服:在攻读经济学硕士时,曾在房产上小试一手,获利后在京置房两处,卖了一处就是编书的资本。他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是边学边实践,以所劳之获做一件赏心乐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境界,不愧是一个有理想、有作为并有能力实现自己抱负的青年。难怪姜白序曰:“春秋谓不朽有三:曰立德、立功、立言。谦等不过一介书生,而毅然荷此重任,部次群书,鸠资重雕为荟要本,以广其传,津逮来学。庶几可臻此境也夫……言尽于此而感佩不已。”的确恰如其分。 时下媒体时有报道,为学多有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者,浮躁之风更普遍,著书常依仗网上工夫。像鸣谦这样脚踏实地,从根本上下苦功,裒集本土先贤坠简,开自己为学之道,并造福于人,为振兴本土学术研究添基石,应该得到各方的称道和支持。 或许有人会责怪:编书体例率由旧章,序文、例言都用繁体字、文言文,于今恍如隔世。但如果考虑到所收集的内容都是往古文章,只有具备识繁体字和懂文言文的人才能阅读和利用,责怪也就莫须有了。何况传统既有糟粕,更有精华,深入研究,取精用宏正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不是做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相反,割断历史,毁坏文化遗产的事却时有所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予坚决反对的。对外文化交流很重要,但如果不重视和发展本土文化,那又怎样去与人交流呢? “ 四库”一词显然沿用《四库全书》旧名。因它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故名。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由纪昀任总纂官,360位著名学者参加,历时10年,从朝廷下旨各省征集到的各类图书1.3万余种中编选出来,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所收古书3461种,分79309卷,共36000余册;外有总目提要200卷,考证100卷,简目20卷,内容广博。同时,由于观点不同,编书时焚毁古籍3929部,可见历史上烧书的不只一个秦始皇。尽管如此,它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如将全书230万页摊开相接,长度可绕地球赤道一又三分之一周,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此书编成后,手抄7部分藏皇宫文渊阁、沈阳(盛京)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文宗阁。前四阁为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后三阁为江浙阁,则为南三阁。清廷对此书极为重视,各代都要检查,不断进行补充、抽换、撤毁,所以多有变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卷现象,情况比较复杂。后又经战火搬迁、毁损,遭遇也各不相同。皇宫一部已被蒋介石败退时移往台湾。 类似情况还有一部巨大类书:《永乐大典》,原称《文献大成》,是明成祖朱棣让大才子解缙领着二千多位文人编成的,始于永乐元年(1403),成于六年(1408),更名《永乐大典》:上起先秦,下达明初,辑入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外加凡例、目录60卷,装成1095册。每册高一尺六寸,广九寸五分,黄绢包装,硬面,宣纸,手工缮写,有正副本。其精致壮观可想而知。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通经、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等,几乎无所不有,此书堪称中国大百科全书,要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早三个世纪。可惜在清兵入关和八国联军进京时毁损殆尽,至今陆续发现犹残存215册。 上两例说明,封建帝皇中的英主很重视保存古籍。明成祖是郑和七下西洋的组织者,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乾隆是满族皇帝,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整理,同样视为要务。国务院在2007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先后又曾多次公布《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及相关名录。古书是我国固有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涵其中的正是本土文化的精髓,属于民族的自觉意识,正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台州人创造和阐发传统文化的思想,或为记录和反映台州地方往事的著作,无不与台州本土的人文科学和“山寨”文化相关,它是构成吴越文化和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方志难以尽述的。方志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章学诚),而“四库”则是史的本身载体,其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改革开放重在发展,发展重在创新。要创新如果没有基础或基础不牢靠,必将影响发展的科学性。当此全国、全省、全市、全县都面临“创新”之际,为了彰显我县我市的本土特点,形成他市、他县难以代替的强势,郑鸣谦等青年一辈,自力推出《台州四库》一书,为“创强”固根基,为创新垂往例,这种精神和实践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热烈鼓掌欢呼吗? |
稿源: ![]() |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43.134.97.157/)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