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小的邀请函在给我心灵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让我的心忐忑不安起来,我该怎样去面见母亲,三十年过去了,苍海桑田,我该带一份怎样的礼物,去尽一个孩子应尽的孝心。
来到校园,光阴似箭,物已全非,找不到原来熟悉的影子。不过学校给我们是耳目一新的感觉,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幢幢大厦在绿树和草坪中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文化中心广场,植物园、文溪长廊、报恩亭、依坡而建的石阶以及金光闪闪的“励志、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和散落在校园里的古树名木,多少还保留些昨天的记忆,使学校充满了文化的氛围。新的教学大楼、行政楼、宿舍楼、图书馆以及空旷开阔的现代化设置的体育场告诉着我们古老的平中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现任的陈明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平桥中学的简史:
平桥中学位于天台城西十五公里的台州名镇,著名散文家、革命家陆蠡故里——平桥镇中心。创建于1938年,原名上海私立育青中学平镇分部;1956年8月,更名为天台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秋改名平桥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县重点中学;1996年秋开始单办高中;1998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浙江省三级重点普通中学”;2002年被批准为“省二级重点普通中学”,2006年被批准为“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
陈校长告诉我们:平中七十年勤俭建校,七十年人才辈出,七十年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团结、敢为人先”的平中精神,形成了“厚道、朴实、严谨、务实”的平中风格,造就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平中历来倡导“励志、勤奋、求实、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建校至今,师生代有英才,办学硕果累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平桥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就以高质量、高升学率在全台州打响。65届升学率高达75%,66届学生全面素质达文革前质量高峰。1977年恢复高考后,平中高考连获佳绩,高考升学绝对人数居台州前列。
平中的教师,爱校爱生,敬业乐群,能吃苦,讲奉献,历来享受有较高的威望,被尊称为“相”(即“先生”)。严师出高徒,十分汗水换来十分收获。在平中历届校友中,有的成为政界要员、军界英模;有的成为科教精英、文化名人;有的成为商界巨子、体艺奇葩。在现阶段校友中正、副级教授职称的有100多人,获博士、博导学位的有20多人,高级工程师60多人,担任或享受正处级以上干部达80多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同志;原台州市市长杨仁争;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学博导、中国美院教授王伯敏;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博生导师庞学辁教授;原厦门大学校长郑学檬教授;四川省武警总队队长、少将杨士武;空军第一预校飞行大队大队长裘统等皆出自平中。各界精英,数不胜数,无不展示品高学优,全面发展的平中风貌。
平中建校七十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今日平中校园占地面积112.88亩,校舍建筑面积44559平方米,有50个标准化教室的教学大楼,有功能完备的科技大楼,通用技术教室、课外活动教室和行政办公楼;有体艺馆、12组蓝、排球场、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同时还有可供2000多人就餐的食堂餐厅、2幢学生公寓拥有1686张床位、2幢教工宿舍,水电、卫生等配套设施齐全等等……。
随着陈校长介绍,我的记忆被唤醒,那三十年前的往事又重现在眼前。记得我是1978年9月走进平中的校园,那时的平中被初定为全县重点中学,同天台中学、白鹤中学一样,是全县三所重点中学之一。我由于在那年的4月,县里组织全县中学生数学、语文竞赛,我荣获初二年级段数学第一名,当时有规定,语数竞赛前十名都免试进入县重点中学。我家当时的户籍是街头区新中乡张思村,离平中近,自然选择了平中。
我走进校园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那年我14岁,家里很穷,印象中我是自己到学校去报到。我和我村里另外一个考入平中的同学结伴而去。当时,我们村子还归属街头区,高中我们村子里的学区在街头中学,所以进入平桥中学读书的我们村子就2人。事实上,当年整个街头区学生考入平中也仅十来个人。当时的平中还是平桥区完中,有初中、高中。是供平桥区的学生就读的。确立为重点高中后,才有平桥籍外的学生进入平中读书。由于刚从完中进入重点中学行列,学生多起来,学校的教室和学生教师宿舍就紧张起来,很多老师都租住在外面的民房里,学生的寝室采取2个学生拼一张床。我是和我同村的同学拼一张床。我和他约定好,我带蚊帐,他带被子。记得我那时是挑着还是从外婆家借来的有盖的不知用了多少年已有些发黑的小方箩,一头小方箩装着衣服等生活用品,一头大米来到校园。
当时学校的大门是朝西边开的,学校南边、东边没有通道,围墙外还是下街村的低山缓坡的土地,学校北边围墙外是老百姓的民居。学校的大门前有一个操场,竖着篮球架,印象中那个操场就是比一个篮球场大一点。操场靠南的边上有个小水塘,再过去就是老百姓的菜地;操场西边是平桥中心医院,西南边靠医院围墙有一幢新造的民房租给学校做教师宿舍,操场北面是低地,不是学校所有的。操场的东边就是学校的大门和围墙,沿围墙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就是所有平中千多名师生出入平中的通道。
平中是一个依山而建准确地说是一个依坡而建的学校。学校是建在小山坡上,这座小山原叫什么名称我不知道。进入平中首先走的就是一个向上走的台阶,有十多级台阶高,走完台阶后才进入平中校园。当时的校园是简朴的,都是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房式的建筑,据说还是师生们自己扛砖扛瓦造起来的,所有的房屋基本上是一至二层楼高。事实上两层楼也不多,仅是学校后造的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寝室。1978年,刚是共和国开始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是刚刚恢复夏季高考的第一年,应该说从1977年底恢复高考,1978年初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摆上共和国的议事日程,各地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教育。原来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凭成绩上大学,这是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正是这个转变,才会从原来把学校办到农村、办到工厂、办到家门口的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思想的转变,才开始有热热闹闹的平中。
留给我记忆的平中是热闹的。一到下课甚至是周末,平中都是人来人往的,热热闹闹着的。我当时被分在高一四班,当年我们高一新生有四个班,由于刚恢复高考,学校很重视教学,为早出成绩,快出成绩、学校把新招的高一新生分为快慢班,配强配好相应教师,采取因材施教。高一四班是新生中的尖子班,是通过摸底考试排出顺序而分班的,我在摸底考试中获得全年级总分第一名。
当时我们的校长是汤长生先生,我们班的班主任兼教英语的是张兴荣先生,教物理的是曹定时先生,教政治的是丁祥麟先生。巧得很,后来他们都先后成为了天台县教育局的局长,他们从主掌一个班一个地方的教育到主掌全县的教育。我不知道是平中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平中;不过,从那时候开始平中就成为了天台县的“黄埔军校”,那数以千计万计的学生和教师从平中走出,当局长、校长、教授,甚至当县长、市长的数不胜数,开创了天台教育的辉煌之路。……
当时我感到很奇怪,我们在原来学校叫老师就叫老师的,而进入平中却是叫相的,就连校长我们也叫汤相。正因为这些叫相的老师,让我终生难忘。可以说,平中给贫穷的我给予了母亲般关爱,尽管我家很贫穷,但平中的老师们一点也没有另眼看待我,反而对我很是厚爱。平中历来倡导学校就是管读书,不管贫富贵贱,老师们都一视同仁。当时我们的新生中也很多是一些官宦子弟以及老师们的孩子。汤校长的第三个孩子,也同我们同班,但老师们对每个同学都一样,没有特殊的学生,早自修、晚自习,老师都坐在课堂陪学生的自修。我还很荣幸地被老师和同学们选为政治委员,当时我们都是从“文革”中走来,政治挂帅的遗风还在,政治委员在班级里地位是高的,就相当于现在的书记角色。学校的校风很是纯正,学生就是教室、食堂、寝室,老师也是教室、食堂、寝室,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没有多少差别,学生们很刻苦,老师们很艰苦。学校里班级里倡导都是学习第一,比的是学习好不好,没有人会去比穿的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现在想来,也正因为平中的教育才使我们当时高一四班的学生几乎全部成为了大学生、研究生、硕士、博士……,正因为平中的教育,我们高一的新生全部成为有用之人。
多年来,我一直记着平中的“相”们的教诲;他们说,同学们你们从现在开始就是平中的孩子,你们要用平中的精神打造自己;你们不仅要学习做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做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礼,你们要热爱自由,但不可随心所欲不守规矩;要张扬个性,但不可孤芳自赏不合群;要养成大家风范,但也不可不拘小节;要学会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但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要有远大抱负,但不好高骛远,以事小而不为;要**澎湃,但必须在理智的指导下选择行动;要甘于寂寞,学好知识,也要关注社会;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绝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要心中装着多数人,但嘴上不可哗众取宠;要热爱真理,也应该尊重教师。总之,你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当精英不当乌合之众!归结为就是八个字要“厚道、朴实、严谨、务实”。
多年来,我一直在沉思,如果命运有假如,该有多好,如果不是那张中专的录取通知书,我肯定会成为平中母亲的好孩子。1978年的高校中专招生比普通的招生要晚一个多月,在平中就读了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浙江金华粮食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离开了平中。当时几乎任教我的所有平中的教师,都曾做我父母的工作,极力挽留我留在平中读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们对我成长的关爱,真是比自己的孩子更操心。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命运有机缘,我当时能够一直在他们的羽翼的庇护下成长,我肯定会成为一只很会飞的鸟,飞翔在祖国的蓝天的。然而,命运最终却让我成为平中红色的孩子,走上了一条布满着荆棘的路……
[ 本帖最后由 陈邦杰 于 2008-10-22 17:25 编辑 ]
作者: 純屬虛構 时间: 2008-10-22 09:53
这种帖子看到就亲切。
为什么要说自己是红色孩子呢?做回自己不是更好?
看完全篇,原来楼主是“文革”走过来的,难怪了。
母校之情溢于言表,但摆脱不了70,60后的迂腐。
只能说楼主中了中国教育毒太深了,红色已经染了你全身。
有时候一句我为了自己工作比一句我为了D和人民工作更贴切。
思念母校之情,楼主写的很感人,不要让两个“红色”降低了全篇美感。
我们都是为自己活着,为生活努力工作着。什么为D为红色革命努力工作,水分太重,听着虚伪。
作者: 赤丸 时间: 2008-10-22 10:44
1楼的评价也太牛比轰轰了吧。
80后90后之无法理解60后70后,正如60后70后之无法理解80后90后。
经历过的生活不同,对生活的认识自然不同。
用“迂腐”这个词定义70后60后,这是理性的说法吗?我还会用“狂妄”、“无知”等等来形容80后90后呢。
也许一切以我为主是90后的认识与行动核心,但请你们别忘记了,“自大”加一点就是“臭”字。
“红色”是一代人的意识形态象征,它有过被扭曲、被异化的部分,但也有其纯正、美好的部分。听到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首歌唱祖国,多少50后60后70后甚至80后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你了解吗?
至于“中了中国教育的毒”,可笑,谁中毒谁没中毒还不是和小儿辩日一样?我还说读1楼的大作之后,就知道1楼所代表的80后90后就是没读好书,什么正经事都做不了,到哪儿都是混混呢,最多会泡几个骚妞浪妞叫个鸡打个炮而已。但是这有意义吗?不同的年代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美好的情感,有什么理由说是虚伪?
有很多虚伪的人,但并不等于所有人都是虚伪的。
所以建议1楼说话之前,先想想自己对别人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再来码字比较合适。
作者: airforce 时间: 2008-10-22 11:01
老校友的感触很深啊,谢谢共享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8-10-22 14:35
以手写心,即真性情。无夸张矫饰皆赤子文章。
赤子,即红色的孩子。
我相信楼主对母校的感情,也能体察到这种感情。做为后司街街民,能理解这种感情就好。
另:
版友评论时还请言之有据,慎用“虚伪”这类激烈词语。
敢讲真话很好,不过也要考虑现实情况。
后司街是公开网站,有政治见解请发表于个人博客。文苑多谈些风花雪月无妨,时政与意识形态尽量少谈,免不了谈也请多含蓄婉转。忍一时之快,可以让后司街更平安地活下去。
鲁莽不等于勇敢,隐晦亦不等于怯懦。希望纯属虚构版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里很多人都是喜欢你的小说的。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0-22 16:39
谢谢。其实我的红色是指我是特别的孩子,因为我只在母校1个月。是我文章没写好,让大家不理解。
作者: cmj 时间: 2008-10-22 16:42
时间真快啊,记得入校的时候刚赶上60校庆,现在斗70 了!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0-22 16:43
红色是田野上特别的颜色,所以我用红色的孩子,表达我和绿色的孩子的区别。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8-10-22 17:19
平中红色,那我白中的,不是要白色了,哈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0-22 19:14
我用红色看来用得不好,连好朋友也有意见.我检讨.
作者: 莫名其妙 时间: 2008-10-22 20:42
要检讨什么啊
解释了就好了
作者: 桑吉嘉 时间: 2008-10-22 21: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0-22 22:42
谢谢,我会这样去修改的
作者: 純屬虛構 时间: 2008-10-22 22:56
既然红色另有解释,那是我误会了,还向楼主道歉。
13楼的,请看我完整整句再下定论
“我们都是为自己活着,为生活努力工作着。什么为D为红色革命努力工作,水分太重,听着虚伪。”
我指的那些口声说为D,为人民怎么怎么的,一开口就根据上级的什么领导有方,努力学习什么思想,抓住什么什么重点,才得到什么什么成绩。其实还不是为了自己?你看到这样的报道不觉得虚伪?
如果觉得我说的没道理,可以直接辩驳,不用指某人什么,直接说青菜好了。
还有我一再声明,我对楼主的文从没贬低之意,既然放在论坛,就该让大家各抒己见机会。13楼的要是看我写的不好,也可当面批评,我也会虚心接受。
[ 本帖最后由 純屬虛構 于 2008-10-22 22:58 编辑 ]
作者: 迪迪 时间: 2008-10-23 13:07
虽然我也是80后的小辈,可是从小受爸爸的教育很深,看到楼主的文章就像听爸爸的教诲一样,很朴实,很感动。
爸爸是个老党员,估计跟您的年纪差不多吧,小时候根本不能理解他那种对党的近乎迂腐的忠实和对国家的固执的热爱,他每次拉着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讲他放弃读大学去参军直至后来的命运颠簸,我都是硬着头皮听的。
直到我长大了才慢慢体会到他们的信仰、他们走过的那个年代的风雨和心酸,理解了之后才感到非常心疼和尊敬!
为小时候对爸爸的敷衍感到愧疚!
作者: 小磊 时间: 2008-10-23 13:11
喜欢楼主文章,“红色”好,何必修改?
喜欢AB的点评,“道理”长,让人心服!
作者: 迪迪 时间: 2008-10-23 13:12
还有看了前面几楼的贴,很想说几句:就像我们能够理解上一辈的人一样,上一辈的人也应该理解我们这些小辈,而不是各自站着60,70和80,90两大阵营对立起来,互相不屑。
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实不需要争执那么多的。
我想我能理解青菜的说法,我们愤怒的是那些做表面功夫的官员和制度,有感而发,无关楼主的思想!
我们是上一代人更关注自己,但我们也爱祖国,也有赤子之心,也会为楼主文章里那段激扬人心的校训振奋,想要做个正直有用的好青年呐!
这个,最后大家还是关注楼主的文章和对母校的感情,不要跑题争执其他了吧~呵呵~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8-10-23 14:58
我喜欢开玩笑的,邦杰不必担心
作者: 出水莲 时间: 2008-10-23 15:53
情真意切即可
怀念这个动作是对记忆的梳理
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
学长向我们展示了老平中的风采
“育青”二字勾起了父亲曾经的描述
谢谢 非常感谢这些文字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0-23 16:07
谢谢。也很感谢迪迪。让我一下子老了很多,40多岁的人很想人说我还很年轻。我在迪迪眼里肯定是爷爷辈。
作者: 迪迪 时间: 2008-10-23 20:29
啊。。。我算个大概,没想到把您算老了,罪过!
40多岁的话是正当风华的,当然年轻啊!原谅小生无心之错啦!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08-10-23 22:18
哈哈
记住哈
以后看见楼主叫GG哈!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0-24 17:31
叫哥哥,叔叔,爷爷都喜欢的,关键是什么人叫,你们叫我很喜欢。
作者: 迪迪 时间: 2008-10-24 17:46
遵领导嘱,叫陈GG! 可是这样一来石头大叔不是占便宜了么!哈哈~
作者: 桑吉嘉 时间: 2008-10-26 07: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人山人海 时间: 2008-10-26 09:56
“先生”两字的连读音罢了。
作者: 文氓 时间: 2008-10-26 16:16
会不会与日语的称呼有关? "夏桑""陈桑"
呵呵
作者: 桑吉嘉 时间: 2008-10-26 18: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08-10-26 22:07
原帖由 桑吉嘉 于 2008-10-26 18:29 发表
[quote]原帖由 人山人海 于 2008-10-26 09:56 发表
“先生”两字的连读音罢了。 [/quotezh
这个解释非常有趣。谢谢
这个解释一点啊不有趣
因为的确是这样的
偶看你倒蛮有趣的
灰常简单的东西
非得弄一大堆理由才显得正确?
作者: 莫名其妙 时间: 2008-10-27 19:56
hehe
作者: 出水莲 时间: 2008-10-28 08:24
楼上的
好像认识
呵呵
你在平中的事情就可以回忆回忆啊
可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08-10-30 22:31
好文章沉了可惜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08-10-31 13:05
标题: 红色代表革命。代表DANG
HEHE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08-10-31 13:07
标题: 白色代表恐怖,所以叫做白色恐怖
说着玩耳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8-11-1 13:35
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平中,反思天台的中学招生录取制度,实属不应该。天台要形成百花齐放的中等教育,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光靠行政手段垄断教育资源,最后可能留下的是千古笑柄。
作者: 阳光明媚 时间: 2008-11-7 02:31
好的生源和优秀的教师是是立校之本啊。好的生源,出好的成绩,引来更好的学生,学校也就更上一层楼,形成良性循环。
这几年大家都知道平中的高考并不理想,就原因在那里?这几年的招生政策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街头中学的陈老师告诉我,去年育青中学上重点的学生他就知道其中四人是街头中学毕业,(三年前他和他老婆都带初三,也就是去年这一届的高三,这四人他们教过的,就此看实际街头中学毕业的重点应该不止这个数);他还跟我提到因为招生政策的改变,加上大家都往城里跑的思想影响,他们学校发挥好能上天中,发挥不好上平中的学生基本上报天中,考不上天中的学生会选择买入育青,而发挥好上平中发挥不好上二中的报平中,从街中看进入平中跟进入育青的学生差一个层次啊。再看看平中的位置,到平桥街头是最方便的,白鹤和东乡到平桥很不方便,特别是东乡到平桥要倒两次车,有到平桥的时间杭州都到了。如果失去了街头和平桥的好学生,那还指望那里?
不单单是平中生源的流失,我想天中也一样啊,站里报道的十一岁写三本小说的初中就去临海上学了。相信像他这样的人一定还有。
另想起另一件事,也贴上来,高中毕业的人,现在在平桥专带学生,开始的时候,不管那个年级、什么样的成绩都带(开始时候到处找生源),现在托她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她也提高门槛了,要初中的,小学的不带;要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也不带。
[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08-11-7 02:40 编辑 ]
作者: 秀拔东林 时间: 2008-11-7 15:18
不能这么说楼主。其实对平中的感觉就是一份感情,所以平中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的。我们要关注的是今后的平中能否传承和发扬!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08-11-7 19:32
按这样的招生政策
难!
作者: airforce 时间: 2008-11-10 21:00
老校友,别不好意思的.喜欢自己的风格好了.
作者: 轩辕岚辙 时间: 2008-11-17 16:20
读了一个月 母亲就没忘记你了 , 想想有多少在那读了3年 或者6 年 的 ,有几人有你的待遇啊。 你得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你的名字念起来好听一点吗? 为什么你自己应该明白的啦。 学校的历史 先前早已听得惯了。 过去如何辉煌,只是历史而已。 你要是看着不喜欢,还能打扮打扮。 关键的还是看看今时今日。 现在的平中还有拿出来炫耀的资本吗。 俺们有自知之明,知道天资驽钝,后天也不够努力。 但我还是也觉得,平中的师资也不行了。 或许 以“学不得道,教亦不得法”来概况来的客观一点吧。 有多少好老师流失了啊 。可惜了。一方面因为待遇问题,也有因为受到排挤的。 陈明同志在位那么多年了,也辛苦了,似乎成果少了点,虽然招牌换成了 省一级了。里边却不行了。 且不说政策问题,社会如何风云变化。 做校长的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阿门。。。阿弥陀佛。。真主保佑。。。
作者: 江南 时间: 2008-12-3 15: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邦杰 时间: 2008-12-3 18:53
江南:你是谁?在哪里?我在平桥那时你就认识我?你是我同学的弟弟?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43.134.97.157/)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