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台州文化概论
[打印本页]
作者:
chj163
时间:
2007-7-29 16:18
标题:
台州文化概论
台州文化概论
http://www.tzzk.gov.cn/tzculture/display.asp?ID=6&t
=
作者:
娱记
时间:
2007-7-31 13:34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台州
古代的台州,在经过六朝这个开发的第一个高峰期以后,进入隋唐这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它成为中央政权的边郡,同时又成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带,日益增长的经济 与文化交流,为台州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孕育着下一个发展的高峰。
(一)
在《秦汉至南朝时的台州》一节中,我们曾经指出在这个台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开发时期 ,中央政权的南进方针所起的巨大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从更根本的关系上来 论述的,而在历史进程的具体过程中,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推动或抑制作用往往更为 明 显。在那个时期中,特别是三国东吴、东晋以及后继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中央政 权都设在离台州地域只有一省之隔的建康(今南京),政令的有效施行、人口的大批南迁、 经济与文化的频繁交流,对于台州一带的开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了隋代,这种情况起 了逆转。隋王朝在中原立国,定都长安,台州一带远离政权中心而成为海隅边郡,开发的力 度自然要大大减弱。事实上,由于隋王朝的统治者采取限制江南豪强世族利益的政策,尤其 是实行均田制,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于是纷纷起来反隋,“陈之故境,大抵皆 反”。到了开皇十年(590),隋朝立国已经有十年时间了, 台州的乐安(今仙居)仍有蔡道 人自称大都督,割据一方。后来虽然被隋将杨素所平定,但境内实际上仍然很不太平。隋王 朝撤销了临海郡的政区建置,同时将所属各县并入临海县,改属处州(后改括州,今丽水) 。第二年,在临海的大固山(今城关)设立军事机构临海镇,兼管临海县的行政事务,实行 军政合一的军事管制。大业三年(607),括州改为永嘉郡(今温州),临海县随之改属, 台州 仍然没有恢复郡一级的政区建置。隋代38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唐王朝初建立时,台州一带仍然是天高皇帝远,属于军阀沈法兴的割据范围。武德 三年(620),李子通打败了沈法兴,这一带改入李子通的势力范围。 第二年,唐将杜伏威平 定李子通,这一带才进入唐王朝的版图,在临海郡的故地设置台州,同时恢复原来的临海、 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个县的行政建置,这是使用台州这个政区名称的开始。但是,当 时的局势仍然相当混乱,政区依旧多变。还在武德七年,就把宁海县并入了章安县。第二年 又把始丰、乐安、章安三个县并入临海县,台州又仅仅只有一个临海县,恢复到隋代的那个 模样。 直到十年以后的贞观八年(634),才重新将始丰县分设出来。上元二年(675),将临 海县的南部分划出来设置永宁县(天授元年改名黄岩县),同时分始丰县重新设置乐安县。 永昌元年(689)重新设置宁海县。直到这个时候,台州的政区才算稳定下来。这时离唐王朝 的建立已经有七十多年了,唐王朝的统治也已经过去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唐王朝统治者的心目中,台州只是一个荒僻的 海隅边郡。这一点,从他们把台州当作远谪官吏的处所也可以看出来。高宗显庆二年(657) 至五年,宰相来济因反对封立武后,被贬为台州刺史。永隆元年(680),侍御史骆宾王因上 书议论政事,触忤武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在临海大约有两年多时间。到了乾元六年(758) ,广文博士郑虔被贬到台州来当了个小小的司户参军,七年之后病死临海。中宗神龙时(70 5-707),给事中沈佺期又被贬为台州录事参军。
作者:
娱记
时间:
2007-7-31 13:34
(二)
玄宗天宝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加剧了阶段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动乱。 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为了筹集军饷,多方榨取,不仅要征收自天宝十三年至上元 二年这八年以来农民所欠的租调,而且还掠夺人民的粮食、布帛,“察民有粟帛者,发徒围 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谓之‘白著’。有不服者,严刑以威之。民有蓄谷 十 斛者,则重足以待命。”人民不堪忍受,只好铤而走险。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终 于 爆发了袁晁起义。他本来是一个胥吏,受命去捕捉反抗暴征赋税的农民,因为同情农民而遭 到官府鞭打,于是在唐兴(天台)起义。接着赶走台州刺史史叙,以台州为根据地,建立政 权,年号“宝胜”,意思是要胜过唐朝宝应。“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义军很快发展到20 多万 人,攻克了台、衢、温、婺、明、越、信、杭、苏、常等江东十州。由于这些地方都是唐王 朝财赋的重要来源,朝廷急忙派李光弼率领精锐官兵前来镇压,前后十余战,义军失败。宝 应二年四月,袁晁在石垒寨(在今天台关岭)战败被俘,次年在长安就义。他的弟弟袁瑛带 领五百多人退入宁海县的紫溪洞坚持抵抗,最后被围绝粮,全部战死。此次起义是唐代中叶 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反映出当时台州一带的阶级矛盾何等剧烈。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 ,台州一带又爆发了裘甫起义。 先是攻下象山、剡县(今嵊州),次年正月在天台桐柏观 和剡西等地大败浙东观察使郑祗德,于是义军“四面云集,众至三万”。裘甫自称“天下都 知 兵马使”,年号“罗平”,分兵攻下衢、婺、明、台、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州 县 ,“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唐王朝急调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统 率 大军前来镇压。经过19次战役,起义军的军事据点沃州寨(今新昌县西南)、新昌寨、海游 镇(今三门县城关)、南陈馆(今宁海西南)先后陷落,宁海失守。裘甫率残部自王爱山入 剡县,据城坚守,三天之内经历83次激烈搏斗,甚至妇女也奋勇参战。城破后,裘甫被俘, 被械送长安,英勇牺牲。此次起义历时七个月,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乾符二年(8 75),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由于节度使赵隐不给衣粮,申诉无效,也起兵反抗,乾符四年攻 下台州等地。到了中和元年(881), 台州又发生了杜雄、刘文起义。杜雄是临海县杨 梅镇人,刘文是他的副手。占据台州后,刘、杜两人相继自任台州刺史。光启二年(886), 杭州刺史董昌遣将钱镠攻越州,浙东观察使刘汉宏逃奔台州,杜雄执刘汉宏降于董昌,自 称浙东观察使。次年董昌奏授杜雄为德化军节度使。乾宁四年(897),钱镠攻占台州,唐王朝在台州的统治就此结束。
作者:
娱记
时间:
2007-7-31 13:35
(三)
尽管艰难曲折,隋唐之际台州的经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高宗上元二年分置永宁县 以后,温黄平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县城开凿县河,东门到小南门为干河,从干河再向 西开五条支渠,既便利县城居民用水,又促进了城郊农业的发展。沿海一带,因为常受台风 侵袭,洪潮倒灌,盐碱洪涝为害,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人们开始修筑海塘。唐代僧人怀玉在 健跳(今属三门县)所筑的健阳塘,堤长约500丈, 是台州见于文献的最早的人工海塘。柑橘已进入良种栽培阶段,并已有一定规模。《新唐书·地理志》载“台州临海郡……,土贡金 漆、乳柑、干姜、甲香、鲛革、飞生鸟”,可见当时台州的柑橘已经相当出名。盐业生产已 成规模,在章安之西的黄礁附近设有亭场,为海盐集中转运之所。后因江面淤涨,运驳不便 , 在乾元元年(758)西迁至新亭头,设立盐监,专管盐业生产。代宗时(763-779), 新亭 盐监成为江南十大盐监之一。造船业在三国时就已经有较大规模,到唐代又有发展,临海县 成为国内14个著名造船场所之一。茶叶在汉末已经开始种植,唐时已相当有名。贞元二十年 ,日僧最澄来天台山求法,次年归国时带去茶籽在日本播种,成为日本种茶的先导。稍后来 天台山的日僧圆珍在其《行历抄》中称“天台山云雾茶园遍山皆有”。最值得注意的是海上 贸 易,在唐代,台州与日本、新罗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已经屡见于史册。天宝三年(744), 鉴真和尚准备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经到台州的宁海、天台、临海、黄岩等地,其目的是 寻找去日本的商船,可见这时台州与日本之间已有贸易往来,而且声名不小。文宗太和八年 (834),有日本商人到台州经商。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二十四日,日僧惠运搭乘中国商人 李处人在日本所造的楠木船,从肥前国植嘉岛那留浦起航,到达“温州乐成县玉榴镇”。这 个玉榴镇就是现在台州的玉环岛。僖宗乾符四年(877)六月一日,台州商人崔铎等63 人从台 州起航,于七月二十五日到达日本筑前国,搭乘的人中还有在咸通十五年(874)来华求购香 药的日本商人多治安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发展。西晋太康元年(280) ,临海郡只有1.8万户。东晋孙恩战乱以后,又逢合郡饥荒,人多死亡或逃亡,户口锐减, 只剩下十之一二。经过60多年的恢复,到南朝宋大明八年(464)时,全郡也只有1.4万户、3. 42万人。到唐天宝元年(742),人口已经发展到8.39万户、48.9万人。在将近300年时间里 ,户数增加将近6倍,人口增加14倍多,单元家庭的人口平均数也增加了将近一倍。如果把 这段时期的战乱考虑进去,这种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确实有明显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原人士继续迁入台州。据现有史料,唐代迁入天台县境的 有18个姓氏,迁入三门县境的有26个姓氏,迁入温岭县境的有12个姓氏、16个族支。人口的大批迁入,无疑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台州的全面发展。如果再把众多来访的文 人学者考虑进去,再把海外贸易等情况考虑进去,这一时期的台州,确实是一个开放的沿海地带,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台州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标志的城镇也有了相应的 发展。西汉设置回浦县时,台州一带只有一个回浦县治。随着行政区划的向西拓展,陆续形 成临海、始丰、乐安三个县城市镇。唐代,台州沿海地区的第二轮开发起步,行政区划重新 由西向东发展,城镇也随之而发展。武德四年至七年(621-624),海游(今三门县城)成为 宁海县治。高宗上元二年(675),黄岩城关一带成为永宁县治。
作者:
娱记
时间:
2007-7-31 13:36
(四)
在文化领域,由于天台山的声名远播,众多的文人学士与名僧高道对台州表现出极 大的热情。造访台州的著名文人,继东晋的王羲之与南朝的谢灵运、萧统之后,唐代有孟浩 然、李白、寒山子、钱起、韦应物、陆羽、顾况、元稹、刘禹锡、贾岛、李绅、陆龟蒙、皮 日休、杜荀鹤、方干、许浑、任翻等人,加上远谪而来的骆宾王、郑虔和沈佺期,无论是初 唐、中唐或者晚唐,都有不少著名文人来寻访台州山水,有些人甚至客居台州多年。寒山子 于中唐时在天台的寒岩隐居了半个世纪左右,留下著名的《寒山子诗集》。大约在贞元二年 (786)左右, 诗人兼画家的顾况为了实地观察“海中山”,自动要求从临安到临海来任新亭 盐 监的监丞。许浑在天台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几乎踏遍了天台的山山水水。任翻寓居台州的时 间,起码在十年以上。在台州最早的区域性诗歌总集《天台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 曾经以台州为题材作诗的外地籍著名诗人还有宋之问、杜甫、司空曙、刘长卿、张籍、韩愈 、孟郊、白居易、李涉、贯休、张继等。有交流才会有发展,大批文人学士的来访,无疑加 快了台州的文化发展步伐。郑虔贬来台州以后,以文教为己任,“选民间子弟教之”,被后 世 誉为“台州文化教育的启蒙者”。在台州本籍的人士中,仙居的项斯终于带着山野的清风走 上 了全国文坛,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足迹的台州籍诗人。会昌三年(843),他到了 长安,以诗稿晋谒老诗人杨敬之, 杨赞许备至,“到处逢人说项斯”,留下了“说项”的典故。
宗教界的活跃程度,与文化界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继东汉、三国时的 葛玄与晋代的许迈之后,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至十一年(508-512),陶弘景在台州的天台山 、灯坛山、括苍山、玉榴山精修道教,开创佛道双修理论,奠定了台州道教发展的理论基础 。隋唐时期,以天台山的桐柏观为中心,教理研究十分活跃,道教上清派的高道辈出,先后 有徐则、王远知、叶法善、司马承祯、田虚应、冯惟良、应夷节、徐灵府、叶藏质、杜光庭 、厉归真、朱霄外等。唐代中叶,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司马承祯在天台山30多年,进一步发展 佛道双修理论,名重天下,武后、睿宗、玄宗三代皇帝四次召见问道。景云二年(711), 睿 宗下诏为司马承祯重建桐柏宫,周围40里严禁樵猎。天宝三年(744), 玄宗命立《桐柏观颂 碑》于桐柏宫,并亲书碑额,开道教丹法南宗祖庭先声。咸通时(860-874),陶弘景八传弟 子杜光庭入天台山,融儒道学说于一体,将“体、用”哲学范畴引入道教,为道教的理论发 展 开辟了新领域。佛教的发展,在隋唐两代到达了最辉煌的时期,天台山成为日本与朝鲜等地 僧人朝拜的圣地。隋代初期,高僧智者从天台山出发,到长江中游各地讲经说法。开皇十年 (590),隋文帝下诏问候智者。次年,晋王杨广迎智者为师,赐号“智者”。十五年,智者 回 天台山继续讲经,建造寺院。十七年,应杨广召请,智者带病北上,病逝于新昌大佛寺。次 年,杨广派人按智者遗图在天台五峰山麓造寺,登帝位后赐额“国清寺”,成为佛教天台宗 的 祖庭。从初唐到中唐,天台宗曾一度衰落,九祖湛然创“无情有性”论,使天台宗复兴。天 宝 十三年(754),台州开元寺僧人思托随鉴真东渡日本,天台宗经典从此传入日本。贞元二十 年(804) ,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求法,从天台宗十祖道邃学习天台教 义并受圆教菩萨戒。他于次年归国, 在比睿山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大和八 年(834)和开成五年(840),日本桔皇后先后两次派人送袈裟到国清寺供奉。也许是佛教发展 的过于张扬,与唐王朝的统治者发生了思想信仰与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会昌五年(845),武 宗下诏毁天下佛寺,僧尼还俗,台州的佛教界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国清寺遭拆毁, 典籍散失,常住寺内的150多名僧人大多逃隐深山。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下诏重兴寺刹 ,国清寺才得以重建,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为之书额。大中七年,日本高僧圆珍到国清寺学 习天台教观。十年,圆珍在寺内建止观堂。整个唐代,日本的入唐学僧有90多人,大多到过 天台 山,开创了中日佛教天台宗交往的黄金时期。同时,与朝鲜半岛的佛教交往也相当频繁。早 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就有新罗僧人波若到天台山谒见智者,留山修禅16年, 成为终老天 台的第一位外国僧人。唐代,新罗僧法融与弟子理英、纯英到天台山求法,归国后各化一方 。新罗僧悟空在国清寺前建新罗院,作为新罗僧众留居学佛的处所。 景福元年(892),新罗 僧道育到天台平田寺修道40多年,直到后晋天福三年(938)才在平田寺坐化。
作者:
娱记
时间:
2007-7-31 13:36
以上内容均转自楼主的链接!
作者:
chj163
时间:
2007-7-31 13:49
原帖由
娱记
于 2007-7-31 13:36 发表
以上下方的内容均转自楼主的链接!
那个可不止这些 按那个页面下方 下一篇 上一篇处还有其他的
作者:
霜红庵
时间:
2007-7-31 14:18
这本书乃众手所成,所叙多皮相,其论佛论道论儒未的。
在书的体例上,也是自相割裂,缺乏浑然的体系。
不过,这也就是所谓台州翘楚学者的最高境界了。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43.134.97.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