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有效写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17
标题:
有效写作
本贴的大部分内容是转的。如果有兴趣,可以搜搜作者“
王烁”。他是谁,他写了什么?这是需要一点兴趣和耐性阅读帖子,如果值得,自己去搜罢~人总要勤快些。
因为大部分内容我想很多人不会仔细看,所以我整理一下:
每个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都能写好情信、家书和博客,但能够围绕事实清楚明白有条理地写新闻报道的人却少得多。写好这种文章需要才能但不是天才。它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并不容易但努力会有收获。不像写小说,努力不可或缺,但无法战胜天份。
清晰的写作来自于清晰的思想。所以,想清楚你要说什么,然后尽可能简单地说出来。记住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六条基本规则。
这六条来自奥威尔《政治与英语》,出版于1946年。
1. 绝不要使用在印刷物里经常看到的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辞方法。
2. 如果一个字能说清,不要用两个字。
3. 但凡一个字能删掉,一定要删掉。
4. 只要能用主动语态,绝不要用被动语态。(王烁:也就是说,看见“被”字,要想方设法把它去掉。当然,“被自杀”这类伟大的语词创新除外。)
5. 能用常用词的时候,不要用外来词、科学术语和行话。
6. 绝不要用粗俗语言,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规则。
[attach]203407[/attach]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19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奥威尔六条写作规则,可能有震憾性的感受。它提示的写作方法与大多数中国作者所熟知的完全不同。中文写作好象从来都没有这么严格、具体和有操作性。
哪种写作方式更优?必须提示,对此我既无知,也保持着不可知论的态度,更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中国文化从风雅颂赋比兴开始。汉语财富里如果把所有比喻剥掉可能所剩无几。中国人用“意在言外”来要求和赞美诗歌、文章、书画。“得意忘言”的层次则更高。表达,在中国人对汉字的使用中,只是一部分功能,我们还用它来暗示,误导,甚至遮蔽。这是文化血脉的一部分,将与我们永远共存。
我只是想说,循奥威尔提示的这个方向用汉语写作,同样也能写出了不起的、力透纸背的(对不起我违反了第一条)的文章。对于新闻写作,更是一条捷径。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忘记奥威尔的六条规则,要尽力尝试。如果实在不能无折扣地实现,没关系。一不要认为自己是狗屎,二不要认为奥威尔六规则是狗屎。你和他都没有战胜文化差异而已。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0
“新发明的隐喻可以唤起视觉形像,有助于表达思想。”奥威尔说,“另外,有些隐喻已经变成生动的日常词汇(如铁的意志)。但在这两者之间有大量过度使用的隐喻,人们使用它们只是因为懒得自己发明词汇而已。”
“短词是最好的,如果又短又老,那就是最好中的最好。”邱吉尔说。
汉字没有长短之说,汉字词组一般也不太长,四字成语就算长了。所以,用短词这一条,作参照性的理解就好:精炼、简短、明白地写作。
邱吉尔的话有意思,提醒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古汉语的语词和语法。随便举个例子:礼失而求诸野。六个字,讲了多少内容,多么凝炼。不过古汉语要慎用,不能以牺牲易读为代价。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2
有些词除了给文章增加长度外一无可取。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才用形容词,要小心那些你用来表示强调的形容词。“很(very)“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写的句子里有“很”,把它去掉,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这是个好兆头”比“这是个很好的兆头”更有力。
总的来说,要简明。想乏味就什么也不要去掉——伏尔泰说。所以,要经济地用词。Sydney Smith说,“在你写完的句子里,每隔一个就划掉一个词。”Raymond Mortimer在评论Susan Sontag的时候说得更干脆:"她的新闻报道就像钻石,切割后会更耀眼。“
今天上午一个朋友跟我说,讨论一下"Modern Sex"问题吧。等我明白过来,大家一起放声大笑。Modern Sex者,现代性也。这是对作为后缀的“性”的嘲弄。“某某性”在当代汉语中实在太多见了,好文章不能让它出现。
革命性就是革命。观赏性就是好看。为什么要用“性”呢?如果想不出哪个词可以很好地代替现代性,那是因为你不明白现代性讲的是什么。从现在起,不要用“性”,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绿坝。
另一个让我深恶痛绝的词是“进行”。我有绝对的把握,所有“进行”都只是加长了句子,没有带来任何含义的增量。将革命进行到底,听起来很铿锵吗?比革命到底如何?我们准备进行一次考试。何如直接说考试?!每次写完文章,应该全文检索“进行”二字,然后全数删掉。你不会有任何损失。“通过”这个词,也几乎一样。
还有一个字,“的”。十余年前我进《人民日报》国际部夜班编辑部的时候,听老编辑们说,绝大多数“的”字可以删掉。我一试,果然。你们也试试,很棒。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3
要直接。说A打了B总是比说B被A打了更清楚。
王烁:
我遇到的英文写作老师和书本都要我避免被动语态,用中文说就是不要用”被“字。我从不理解到理解,是因为了解用"被"的句子往往隐藏信息。如上所述,A打了B总是比B被A打了更清楚,但不止此。后一种句式出现时,很多时候只有B被打了,也是语法正确的句子,但A就消失了。同事张继伟说,政府文件里多见被动语态,无论中外。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4
金融报道里有大量的术语,有时很难避免使用。但你不能有可以任意使用术语的心态。使用术语就有责任解释这些术语。如上所说,如果能解释清楚术语,你多半用不着这些术语了;如果不能解释清楚术语,很可能你没有搞懂你在说什么。这就不是术语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5
如果你觉得这一节有些吹毛求疵,我能理解。如果你认为其中许多内容只适用于英语而非汉语,我不反对。但我从中学习到了几点共通的道理:
第一,不要养成用俗套的习惯。俗套所构成的文章节奏,无不在读者算中。很多人说一部俗套电视剧让观众产生智力上的优越感,不要让同样的悲剧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来一套“总有一种什么让你什么”?或者来一套“有一种某某叫某某”?谢谢你,我够了。
第二,要用确切的词而不是万能的词。如果你在某个词(如文中提到的技巧、环境、资源)前面加上不同前缀就能适用于一切场合,这不是好词。要动脑筋,找到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特定词汇。专名比通名更准确,更有力量。不光名词如此,动词也是一样,少用“应对”,少用“运行”,多用脑子。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6
写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子永远比理解它来得容易──摘自一封读者致Economist的信。
马克·吐温说,好作者应当这样对待句子:“作者偶尔可以放纵自己写长句,但他必须确保里面没有褶皱,没有含混,没有用括号括起来的部分来打乱整体节奏。当作者完成后,长句不能像海蛇一样大半个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样清楚晓畅。”
长段落与长句子一样使读者迷茫。《简明牛津字典》编者Henry Watson Fowler说,“段落本质上是思想而不是文章长度的一个单元。它应与文章主题一致且与上下文保持连续。”
除了偶然情况,一段不要只有一句话。
清楚的思想是清楚的写作的关键。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都应问自己四个问题:我想说什么?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它?什么意像或者成语可以把它表达得更清楚?这个意像够不够新鲜?也许他还该问自己更多两个问题:可以写得更短点吗?行文丑陋的地方有没有办法避免?”
王烁:十余年前,我从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毕业,毕业论文里的长句子,创下了我的长度纪录。当时读的书多是英语和德语的。英语里常有很长的句子,德语讲究语法严谨,长句就更多,而德语哲学著作里的长句子,只能用可怕来形容。一页书可以只有一段话,这一段话却只是一句。读起书来有如探宝。我写的自然是中文,但耳濡目染也就会了从句套从句。论文答辩委员会一位教授表扬了这种文风,热情地在评语中写道:论文有深度,文风中西合壁……且不难读!这位教授研究德国哲学。
王小波曾经说翻译对白话文写作有未得到充分承认的贡献。我非常同意,因为我还看到了硬币的反面。从外语中生搬硬套而来的句式在当代中文写作中无处不在,像恐龙一样碍眼,而且还活磞乱跳。看看有多少句子以“作为”、“通过”开头!再看看以“作为”开头的句子,有多少在经过一个长长的定语后丢掉了主语!没有必要生硬地复制西式句法结构,绝大多数情况下,把一个长长的复合句拆成两个短句,不仅表达得更清楚,还更有力。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27
《财经》曾经严格执行首次出现必出全称的规矩,但过于照本宣科偶尔会有奇异的效果。比如下面这个虚构的例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中石油”,610857. SH,0857.HK,PTR.NYSE)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600030. SH)合资成立中信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基金”)。
这个句子像大肚子孕妇,身材全没了。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首次出现的时候如果该机构为人熟知则可用简称,但随后就要另起一句注明其全称。想法是共通的:要准确,也要顾及阅读顺畅。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30
称谓最重要的原则是待人得体。一般来说,这意味着用其本人自我称谓来称呼他。
但是,有时候这种自我称谓太丑,有时则误导(所有意大利本科毕业生的头衔都叫博士),有时则太长(看《资治通鉴》,开篇司马光的官衔占了大半页)。所以,在称谓上不要放纵自恋的人。
在第一次称呼某人的时候,不要用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或者某某部长,直称其名即可,如乔治·布什。
首要的原则是平视和平等对待你在文中提到的任何人,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人民日报》在提到胡锦涛时也是直呼其名,你更需要这样。可以说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李毅中,但绝不要说李部长,依此类推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31
总结:
从小时候学习作文开始,我得到的写作教育都是加法:要这样写,要用那样的词,要加入哪些要素,要形成什么样的结构。Economist写作手册传授给我的却是减法:不要写不懂的东西,不要矫饰,不要故作高深,不要用只有少数人才理解的词,也不要用不确切的词,句子不要太长,实在不能不长则绝不要绕。
减法做到头,把一切不需要的东西都去掉,剩下来的就是合格的文章。它有多好,取决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本身有多来劲。罗丹说过类似的话,雕刻不是去雕什么,而是把不要的东西去掉就行了。小时候不懂,现在完成Economist写作手册译介后明白了。
这篇译介用了约10天时间完成,平均一天发略多过一篇。强烈建议读者从头完整再读一次。译介起因于我某个酷热夏夜在Twitter上向推友们的承诺,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希望你们也一样。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19:31
如果有人从头到尾看完,请告诉我。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12-8 21:45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仔细看了 中间部分浏览过(一目约12行)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8 22:07
周则江 发表于 2013-12-8 21:45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仔细看了 中间部分浏览过(一目约12行)
请问你跟12什么关系
好基友咩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12-10 07:53
作者:
BELIEVE
时间:
2013-12-10 08:23
我把滚动条从头拉到尾了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3-12-10 13:03
难道真的一个也木有?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43.134.97.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