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建议大家贴上有关天台山的历史和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JIETOUREN
时间:
2005-11-9 16:02
标题:
建议大家贴上有关天台山的历史和故事
建议大家贴上有关天台山的历史和故事,本人还在寻找之中
作者:
烦吐庐
时间:
2005-11-9 17:00
强烈支持!!!!!!!!!!!!!!!
作者:
杞人观天
时间:
2005-11-9 21:42
标题:
民间尊称“活佛”的禅僧济公
鞋儿破,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哪有不平哪有我
这轻快幽默的歌儿,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城乡,走向世界。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这位“活佛”,原名李修缘,是临海附马都尉李文和远孙。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县城北永宁村,就是现在的石墙头,那一带的田地,称为“李家洋”。关于他的生卒有几种说法(1148-1209或1129-1202),活了六七十岁。
李修缘出身宦家,却没有染上纨KU恶习,而喜欢读书。赤城山就是他当年隐读之处。也许如同他的名字所预兆的,他与佛教缘分特深。在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以后,十八岁去杭州灵隐寺就瞎堂长老落发,被赐予道济的法名。济公则是民众对他的尊称。
在灵隐寺,济公嗜好酒肉,特别喜欢狗肉蘸大蒜。有时与小孩子呼洞猿,翻筋斗,尽情游戏。寺僧告他不守法规。瞎堂说:“佛门如此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吗?”从此人们称他颠僧。瞎堂圆寂后,他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老是替人念经,间或做火化工,后来做了书记。可还是老脾气,依然出入歌楼酒肆,乃至“尼姑寺里讲禅机”,“娼妓家中说因果”。同时也与官府打交道,与冯太尉过从颇密,有诗相赠:
削发披缁已有年,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昆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活脱脱一幅自画像。
济公确实是与诗酒结下难分难解之缘。他以酒催诗,以诗写酒,《饮酒》可说是两者巧妙结合的产儿:“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确实,别看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看上去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懂医术,给老病者治愈了疑难杂症,他爱说一些捉摸不定的话;嘉泰四年(1204)净慈寺毁于火,他带着自己撰写的募缘榜文,去严陵山(今桐庐一带)募化,使之收复旧观。于是人们从他的法名中拈出一个“济”字,加在“颠”的前面,称为“济颠”。这“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颠”只是现象,粗野的外观掩不住内秀。这位后来被提拔为“书记僧”的和尚会走围棋,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着哄传。再如“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前。”这首七绝造境清幽、语带诙谐,不仅反映他良好的人缘,画出他经常往来湖滨的潇洒身影,而且显示出他的不可多得的文学才华。他就是这样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他游览道家第三十四洞天大涤洞,欣赏“奇峰耸天柱,九岩锁谷幽。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还点起火炬,进入寒飕飕的古洞,品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钟乳石,留恋忘返。等到樵夫指路,他想再穿东洞,探龙潭时,“红日惊西极”,只好怏怏而回。这种独往独来寻幽访胜的行动颇有点冒险家的气概。
我们说济公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高僧。还有它同时代的一位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作证。居简,字敬叟,是济公的高徒,曾在天台万年寺挂锡。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值得注意的是文题还注着“济颠”二个字。这就有力地说明法号道济的济公,的确是一位隐居西湖,被人们称为济颠的得道高僧。
济颠出现在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佛教禅宗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顿悟”说战胜了“渐修”说,禅宗信徒不必参禅打坐,念经礼佛,只要衷心信教,就能成佛。济颠就是禅宗的一位高僧。撰写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灵》二卷和《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宗第四十祖。但是他的思想远非神宗所能范围。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在众多的佛门子弟中独树一帜。这也许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受到天台的民风陶冶有关。
济公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由于他在人们心目中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相传中国的五百罗汉最早出现在东晋时的天台石梁。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位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从此,高僧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了历代供奉祭祀的神佛。
有关济公的传说,有两个中心:天台及附近新昌、嵊县一带流传的是他的出世、戏佞、扶危济贫的故事;杭州以及嘉兴、平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涉及相府、衙门、山川、里巷、寺庙。这是因杭嘉湖是他主要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其中以“运木古井”、“戏弄秦桧”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据考证,有关济公灵验事迹,南宋时代即开始流传。先是真人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口耳相传,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经过筛选、渲染、创造,济公的个性更趋鲜明、完整,以后进入小说、登上舞台,出现在屏幕上,终于成了俗文学中一个不朽的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形象。
济公形象广受欢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旧社会,呻吟在封建枷锁中的平民百姓,反抗失败之余,往往企图借助侠客豪杰、神仙鬼怪的超人力量改变现状,求得精神上的慰籍。于是民间和专业的作家艺术家们,就抓住济公既“颠”且“济”这两个方面,把侠士剑客、绿林英豪,神仙道化、滑稽俳优等特点,汇集到一个疯和尚身上,并赋予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拯溺救死、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成为一个以破蕉扇为武器的中国式“佐罗”。
现在,济公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济公形象仍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和读者。让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受到有益的启迪。正因为这样,在风靡一时的“济公热”中,济公的故乡,在他幼年读书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济公院,重塑了金身;济公的主要活动场所杭州净慈寺重修了济佛殿祭祀,济公的坐化处杭州虎路寺兴修了济公亭纪念。在海峡彼岸台湾还修建了一千三百多座“济公堂”,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虔诚地顶礼膜拜这位“活佛”。
作者:
无聊
时间:
2005-11-10 01:27
<B>鱼乐国</B>来源:天广在线 作者:<P> 国清寺的放生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鱼乐国”三个大字,它是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董其昌为什么要写“鱼乐国”三个字?其中有个神奇的传说。
那是明朝万历八年的夏天,董其昌来到天台国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内闻名的大书法家,几次请他题个碑额,使寺院生辉。可是董其昌推说初到一地,对寺里景物感触不深,不肯下笔。
这天晚上,月明加水。董其昌来到寺西的放生池纳凉。阵阵南风,吹得他浑身舒适,颇有睡意。恍惚间,他瞥见池底现出一幢幢彩色的高楼大厦,云蒸霞蔚,真象海市蜃楼。他定睛再看,又见大厦前面,有无数红男绿女在翩翩起舞,还隐隐听见阵阵的笙歌声……
董其昌正奇怪,又听得一阵清脆的笑声,看见一个美丽的少女从水中探出半截身子来。那少女约十五六岁,乌黑的云鬟,白里透红的面皮,两颊露着笑涡,向董其昌招手道: “您是董先生么?我们二姐有请呢!”
董其昌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那少女笑着抛过彩色的长袖,立刻变成—道彩桥。她再三含笑招手。董其昌只得踏上彩桥来到池心。那少女再次挥动双袖,池水便向两边分开,让出—条路来。那少女在前边引路,董其昌紧紧跟着。走不多远,便见一座广阔的城池,城门上写着四个金色大字:
“极乐世界”
城中街道纵横,高楼林立。董其昌细看路上行人,不论男女,穿的都是彩色的鱼鳞般的衣服,三三两两地边走边谈笑着,说是去观赏百戏的。
那少女领着董其昌来到一座雕梁画栋的宫殿门口,这里非常寂静。少女用银铃般的声音高喊: “大姐呀,快快告诉二姐,她的董郎来啦!”
眨眼间,—个二十多岁的美丽女子,笑容可掬地迎出门来,说道: “哦,董先生到了,快请坐!”转身对那少女说: “三妹,别董郎董郎的,让人家听了笑话呢!”
三妹妹笑着说: “大姐,你哪里知道,昨夜我陪二姐睡着,半夜里听她梦中喊道: 董郎,董郎,您难得来到国清寺,盼您多指教指教哪!”
大姐姐听了哈哈大笑说; “董先生,不瞒您说,我有一个二妹,酷爱书法,听说您光临国清寺,希望见到您,因此我和三妹商量了一下,趁今夜月色明亮,家父家母去游乐场观赏鱼龙百戏的辰光,请您光临指教她一番!”
三妹妹早已飞快地跑进书厅去告诉她二姐。不一会,但见珠帘掀起,里边走出一个十七八岁花朵一般的姑娘。她穿着红的衣,绿的裙,两肩披着雪白的纱巾,体态显得非常轻盈苗条,含笑的大眼睛闪闪发亮。她轻步走到董其昌面前问好。董其昌赶忙回了礼。
大姐姐笑着说: “二妹,还是请董先生进书厅看看你写的字,细加指点吧!这样才满足你一生的意愿呢!”
二妹妹含笑点点头。董其昌便跟着三姐妹走进书厅。但见里边摆设着花架,书柜,瑶琴,玉笛,一切都金光闪亮,真使他眼花缭乱呢!
仔细一看,二妹妹的案头还摆着他董其昌的书帖,大概刚临摹过,白纸上的墨汁未干,字儿模拟得非常逼真。董其昌看了暗暗赞赏。
二妹妹笑着说: “董先生,我最喜爱您的字体,可学得不象,您别见笑明哪!您的起笔、运笔,我没入行。先生能教教我吗?”
董其昌点点头,拿起笔来给她反复作了示范。碰到疑难的地方,还挽起衣袖,给她把着腕儿教。这样一笔—笔,二妹妹终于学会了。
三妹妹于是笑着说: “我说呀,董先生今夜不辞辛劳,亲临给二姐指教,二姐应该跳个舞表示欢迎呀!”
大姐姐也在一旁催促道: “二妹,我看这样吧,三妹声音清脆,她来唱舞曲。我拿笛子伴奏。我们三姐妹—道欢迎佳宾好了。”
就这样,大姐姐吹起玉笛,三妹妹唱起舞曲,二妹妹就摆动长袖,跳起舞来。一时书厅就象花园里春天的早晨,百鸟争鸣,煞是好听。
董其昌看得发了呆,只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临仙境。等歌舞完毕,董其昌问了三姐妹的名字。原来三妹妹叫鱼殊,二妹妹叫乐珍,大姐姐叫国玲。
这时忽听远处笙鼓声愈来愈近,丫环急忙赶来报告: “龙父龙母观罢百戏就要回府,请公主们急速出外迎接!”
三姐妹听了一惊,二妹妹乐珍特别慌张。大姐姐国玲忙说: “这样吧,二妹快送董先生从旁门回去,我和三妹去迎接父母,就说二妹有病睡着了。”
二妹妹乐珍点点头,便领着董其昌匆匆走出旁门,彩袖一挥,池水又向两边分开。她把董其昌送出水面,泪珠盈眶,哽咽着说: “董郎,我从实相告吧,我们姐妹都是龙宫公主。水府人间,天各一方,只怕是后会无期了!”说着,又握住董其昌的手,“呜呜”地哭了起来。
……忽然一阵凉风把董其昌吹醒,眼前什么都没有了。董其昌若有所失,想起了梦中的情景,不禁吟出一百诗道:
鱼珠妙歌喉,乐珍柳条腰,国玲金玉笛,游梦自逍遥!
这时,老方丈刚刚来到他的身边,听了他的诗,笑吟吟说: “董先生,您的诗真好!您看把这首诗每句的第一个宇凑起来,不就是‘鱼乐国游’四字么?”
在老方丈的怂恿下,董其昌难以推却,终于按照他的意思,却屏弃了诗中的“游梦”句,写下丁“鱼乐国”三个大字。同时,为了提醒自己今后不该在梦中再出现这种奇思异情,董其昌后来在池边建起一个亭子,取名为“清心亭”。</P>
作者:
无聊
时间:
2005-11-10 01:28
<B>铜壶滴漏</B>来源:天广在线 作者:<P> 离石梁五里,有一座峭岩壁立、悬崖合围而成的石瓮,一挂飞练从它的半腰裂口处泻出,形似铜壶洒水,注入碧潭,声如擂鼓,蔚称奇观。此乃天台山小八景之一“铜壶滴漏”。那么,它是怎样得来的呢?
四千多年前,鲧因治理洪水失败而被舜杀死在羽山上。剖开他的肚皮,生出了禹。禹决心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在绍兴会稽山会合了一批经天纬地的名士、拔山举鼎的雄才,打败了振滔洪水祸害生灵的共工,改堵塞为疏导,开始了治水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指派大章从地球东极走到西极,量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零七十五步,竖亥从北极量到南极,得出相同的数据。又严令高阳氏限期编制历法和计时器,否则严惩不贷。
高阳氏领命来到天台山上,栖身洞穴冥思苦想,从草木的萌发、生长、成熟、枯萎和昼夜变化中悟出了历法。那么计时器怎么制作呢?以身为度以步为尺刻上记号那多好啊。可时间无始无终,一去不复返,漫漫长夜,从那里量起,哪来这私长的尺子呢?
他为此而废寝忘餐地潜心研究,绞尽脑汁,提出几种方案,都不满意,只得走出山洞,来到山涧边上徘徊散心。正好碰上久旱无雨,断桥溪几乎断溪,只有少量的水不紧不慢地发出“咚——咚一一咚”的响声,不噤口吟一诗:“涧水滴啊咚咚声,不应时日应我心。若是天性常如此,也可拿你定时辰。“吟到这里,心中若有所悟,再琢磨一下,更觉有味,他发现呼吸一口气正好听到十滴水声,听着,听着,眼前忽然一亮,心里开了窍:我何不开凿一个巨型的石瓮,开一个孔让水滴时断时续地滴下来,那不就成了计时的“尺寸”了么。于是,他就拿出愚公移山的劲头,蹲在断桥山麓,没日没夜地凿呀凿的,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个白天黑夜,终于凿成了大瓮,眼看水就要从瓮里流出来。这下子他真高兴啊!不留心,用力太猛,把瓮口给凿大了,计算时间就不那么准确了。
正在想法弥补这个缺陷时,传来的违期未竣、大禹问罪下来要对他处以斩首的消息。这可咋办?有了,何不来个金蝉脱壳?他派人向大禹如实禀报石瓮滴水的计划方法,自己立刻身赴东海之滨,故意留下随身的行李物件,造成已经跳海自杀的假象——其实他钻到深山老林的无底洞里去了。
大禹获悉高阳氏“滴水计时”的方法,始则拍案称奇,继而转怒为喜,终于作出决定:亲赴天台山,考察计时器。
可是高阳氏已不知去向,只留下石瓮壁立,流水咚咚。于是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在海滨上找到那些衣物,就以为高阳氏跳海身亡了。</P>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43.134.97.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